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腐病近年来在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主产区发病较为严重,给山核桃产业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使种植户受到较为重大的经济损失。目前针对引起山核桃干腐病的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检测与防治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山核桃干腐病病原菌潜伏在山核桃树干上时无法进行检测。因此为了促进山核桃产业的发展,本论文以引起山核桃干腐病的葡萄座腔菌为研究对象,以临安昌化、於潜所采集的山核桃干腐病菌为材料,应用PCR检测、生物学特性研究、药剂敏感性测试等方法,检测了葡萄座腔菌分子序列,并设计特异性引物直接用于树皮感病检测,山核桃干腐病病原菌潜伏期检测,分析了适于葡萄座腔菌生长的氮源、碳源、pH值等生物学要素,研究了葡萄座腔菌较为敏感的药剂配方,建立该病菌检测与防治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子检测体系设计引物tubulinF和tubulinR,引物序列分别为:tubulinF/tubulinR。以葡萄座腔菌的特异性引物tublinF/tublinR对参照菌株DNA进行PCR反应,在葡萄座腔菌中扩增得到1条306bp的条带,而在其他参照菌株中均未获得任何条带,这表明本实验所设计的引物具有较好的特异性。这个特异性引物可以运用于整个山核桃干腐病菌的检测试验。2.生物学特性研究山核桃干腐病病原菌在自然条件下生长往往容易受到温度、氮源、碳源、渗透压等环境因子的影响,该病菌孢子最适宜温度为25℃,在25℃时孢子萌发率最大,15℃~30℃温度区间适宜干腐病发生发展。干腐病病原菌最适碳源为蔗糖,氮源为酵母粉,最适pH为6;最适渗透压为每100ml培养基中添加0g~0.1g氯化钠所达到的渗透压。3.药剂防治措施统计发现了山核桃干腐病病原菌林间孢子释放高发期为每年的四月初到七月底,在每年5月中旬左右为孢子释放高峰期,因此,在三月份就要做好干腐病预防工作。并且发现肟菌酯抑菌效果不好,价格相对较高,不适宜防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