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褐飞虱的爆发直接威胁到我国的水稻生产安全。西南稻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境外虫源进入我国国内稻区的第一站,但由于西南稻区地形复杂、历史观测数据欠缺等原因,国内外对西南稻区褐飞虱的迁飞路径尚未有系统的研究,对褐飞虱境外虫源地的研究采用的多是HYSPLIT在线计算平台模拟结果。WRF-FlexPart模式在计算轨迹的过程中比HYSPLIT多考虑了对流参数、地表胁迫和各种地形参数,可以更好地分析褐飞虱的迁飞过程,追溯境外虫源地。本文根据西南稻区三省一市(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以及重庆市)近38a的褐飞虱虫情监测资料,分析了 1979-2016年西南稻区褐飞虱迁入量的时空分布规律,筛选出典型迁飞个例,利用WRF-FlexPart模式模拟了西南稻区早期迁入褐飞虱的虫源地,研究结果对我国西南稻区褐飞虱境外虫源地的预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38a来西南稻区褐飞虱中等偏重和重发生年份主要集中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现概率达31%以上。褐飞虱始见期的时间与站点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东北部始见期出现在每年的4月10日-5月20日之间,南部则主要集中在4月10日左右;终见期的变化在2007年之后提前,2007年之前主要集中在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之间,2007年之后则在9月17日前后徘徊。2.近年来云南省褐飞虱迁入的虫源主要来自缅甸,部分来自老挝和泰国,少数来自越南,还有极少量来自孟加拉国。影响褐飞虱迁飞过程的气象因素主要是印缅低压控制下的西南气流、低温屏障、垂直气流扰动以及弱降水等,相对湿度场不形成任何胁迫。3.地形高度改变会使褐飞虱的迁飞轨迹生明显的偏移,在没有地形阻碍的情况下,褐飞虱的迁飞距离加长,虫源地明显发生改变。褐飞虱迁飞过程的改变主要是由于随着地形高度的降低,研究区域温度降低,风速变大,风向改变,垂直气流扰动作用减弱,使得褐飞虱迁飞速度加快,迁飞距离加长,虫源地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