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雪上一枝蒿醇提物(CFA)对小鼠急性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初步探讨黄秦艽水提物(WVBF)对 CFA 所致急性中毒小鼠肝脏、心脏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分子机制,并基于药物代谢相互作用关系进一步探讨黄秦艽中的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对雪上一枝蒿中乌头碱所致 HepG2细胞肝毒性的作用及具体作用机制。 方法: (1)观察WVBF对CFA所致的小鼠急性中毒行为学变化,测定相关血生化指标,评价WVBF对CFA所致急性毒性的解救作用。 (2)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WVBF对CFA诱导的心脏、肝脏毒性靶器官及相关通路中基因水平的变化和基因功能的改变。 (3)通过分子对接技术预测黄秦艽中六种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龙胆苦苷、獐芽菜苷、獐牙菜苦甘、马钱苷酸、6-O-β-D龙胆苦苷及当药苦酯苷与代谢酶 CYP3A4/CYP2D6 对接位点,进行亲和活力(pEC50)评分。 (4)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epG2细胞中6种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干预后代谢酶CYP3A4及CYP2D6的基因水平,与分子对接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对作用最强的化合物进行机制探讨。 (5)体外培养HepG2肝脏细胞, MTT技术评价当药苦酯苷对乌头碱诱导的肝细胞活力的影响。 (6)流式细胞技术测定HepG2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利用酶联法检测ATP含量,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线粒体cytb mtDNA表达量的变化,从而考察当药苦酯苷对乌头碱诱导的线粒体损伤及功能紊乱的影响。 (7)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HepG2细胞内的ROS水平,试剂盒测定SOD活力及MDA的含量,考察当药苦酯苷对乌头碱诱导的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影响。 结果: (1)WVBF可以缓解CFA(30mg/kg)诱导的小鼠急性毒性症状;血生化相关指标表明,25mg/kg、50mg/kg的WVBF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乌头碱引起的小鼠肝功能紊乱。 (2)肝脏基因芯片结果表明,CFA与正常组相比共有254个基因表达量发生明显变化,124个上调,130个下调;WVBF与CFA组相比共有141个基因表达量发生明显变化,74个上调, 67个下调;空白对照组,CFA组,WVBF组组间共有通路32条。 (3)心脏基因芯片结果表明,CFA与正常组相比共有6693个基因表达量发生明显变化,3505个上调,3188个下调。WVBF与CFA组相比共有9859个基因发生明显变化, 4386个基因上调,5473个基因下调。空白对照组,CFA组,WVBF组组间共有通路28条。 (4)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当药苦酯苷对代谢酶 CYP3A4 和 CYP2D6的亲和力最大,预测评分pEC50值最高。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表明,当药苦酯苷对代谢酶作用效果最佳。 (5)当药苦酯苷孵育48 h能剂量依赖性的减弱乌头碱所致的HepG2细胞mtDNA表达量下降、ATP合成量下降和线粒体膜电位损伤。 (6)当药苦酯苷孵育48 h能剂量依赖性的缓解乌头碱所致的HepG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 结论: (1)WVBF能通过调节氧化应激、炎症损伤及细胞凋亡坏死相关通路,缓解 CFA 诱导的小鼠肝损伤作用,同时,二者还可调控多条信号通路的相关靶基因,在治疗炎症、癌症和糖尿病等方面产生协同作用。 (2) WVBF主要通过干扰CFA引起的内质网应激反应及线粒体功能紊乱过程,提高细胞存活率,缓解 CFA 所致的小鼠心肌毒性作用,同时,二者还可调控多条信号通路相关靶基因产生协同抗炎作用。 (3)分子对接技术能有效预测化合物和代谢酶结构-活力相互作用关系。当药苦酯苷可通过加速毒性药物代谢,减弱由乌头碱诱导的线粒体功能紊乱及氧化应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