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负反馈在工作和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常常将负反馈视为改进绩效的有效手段。然而,逆耳忠言一定利于行吗?负反馈真的是药到病除的一剂良药吗?在实践中,负反馈的实际效果常常大打折扣,它对个体心理造成的危害已成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有效地进行负反馈?如何减少负反馈对接受者的心理伤害?不仅是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关注的研究话题,也是人力资源管理长期以来的现实需要。本文采用实验室实验,将负反馈划分为建设性批评和破坏性批评,探讨建设性批评和破坏性批评对个体认知心理的影响效果以及个体差异的调节作用。弥补了以往研究“重”行为结果而“轻”心理健康的不足,发现了尽责性和自尊的不同调节效应,为有效进行负反馈提供了管理启示。本研究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和主要创新点。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对建设性批评/破坏性批评的概念、测量及作用机制进行了详细梳理与评述。第三部分为理论与假设,在文献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第四部分为实验设计,采用实验室实验,设计了实验任务和流程,介绍了研究变量的测量与编码。第五部分为数据分析,对108个有效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对实验操控进行检验,对假设进行层级回归分析和简单斜率检验,研究结果显示:(1)批评方式影响工作压力感知,即与收到建设性批评相比,收到破坏性批评个体的工作压力感知更高;其中,尽责性调节上述关系,批评方式与工作压力感知之间的关系对于低尽责性个体更强;(2)批评方式影响自我心理安全感,即与收到建设性批评相比,收到破坏性批评个体的自我心理安全感更低;其中,自尊调节上述关系,批评方式与自我心理安全感之间的关系对于高自尊个体更强。最后,对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