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篇》是我国第一部楷书字典,成书于梁大同九年(公元543年),作者顾野王。它是继《说文》之后出现的又一部重要辞书。该书在编纂目的、体例、注音释义等方面都与《说文》有较大不同,对后代辞书发展的影响十分巨大。从内容上来看,作为一部以实用为目的的辞书,《玉篇》的收字和释义反映了当时的语言文字使用状况。从版本方面来看,《玉篇》在成书以后经历了多次删削修改,不同时代的本子在面貌上有很大的不同,反映了不同时代语言的发展变化。对《玉篇》的语言文字及其不同版本在这些方面体现出的差异进行探讨,在语言学,尤其是词汇学史的研究上意义重大。 唐慧琳的《一切经音义》中引用了大量《玉篇》的内容,从中可以略窥唐代所流传的《玉篇》的大致面貌。在原本《玉篇》和宋本《玉篇》之间《玉篇》的流传情况究竟如何,这个时代的本子和原本与宋本究竟有哪些联系与不同,由于缺乏足够的、有说服力的语料,所以至今仍无定论。理清慧琳《一切经音义》所反映的唐代《玉篇》的面貌,并将它与《玉篇》的其他版本进行比勘,对解决这一问题有重大意义。 本论文首先将前人对《玉篇》的研究情况作了一个详细的梳理,然后将慧琳的《一切经音义》所引的原本《玉篇》中有的条目同原本《玉篇》、宋本《玉篇》以及日本的《篆隶万象名义》进行了详细的比勘,按照《一切经音义》所引的条目与原本的相符程度将其分为五个部分,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这一时期的《玉篇》与原本和宋本的关系,对其中的部分语言现象进行了研究与讨论,并指出《玄应音义》与慧琳的《一切经音义》都有暗引《玉篇》的情况存在,接下来对一些常用词进行了考证,在论文的最后部分对《玉篇》的版本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