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种植下耕作和施肥措施对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r8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物理质量状况有很大影响。本研究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探讨了集约种植下耕作和施肥措施对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并利用S理论进行定量评价。 耕作试验始于2001年,设翻耕(CT)、旋耕(RT)和免耕(NT)三个处理。2005年冬小麦收获后分0-5、5-10、10-20和20-30cm四个土层采原状土样,测定容重和水分特征曲线,同时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SOM)。2005年夏玉米收获后分0-5、5-10cm土层测定土壤饱和导水率(Ks)。结果表明,与传统翻耕相比,免耕处理提高了土壤0-30cm的平均有机质含量和有效水含量,5-10cm土层的Ks以及孔隙连续性。在10-20cm和20-30cm土层,NT和RT处理的导水孔隙(30-150μm)、储水孔隙(0.2-30μm)的比例以及比水容量C(h)均大于CT。同时,保护性耕作也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免耕处理0-5cm土层变硬,Ks和持水性降低;旋耕则由于犁底层变浅,5-10cm土层容重增加,Ks下降。 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86年,设60%有机肥+化肥(M6,0+F)、30%有机肥+化肥(M30+F)、秸秆还田+化肥(RS+F)、化肥(F)和不施肥(UNF)五个处理。2005年5月大麦收获后分0-10cm、10-20cm两层采集原状土测定土壤容重和水分特征曲线,7月早稻收获后采原状土测定Ks。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处理的有机质含量和Ks高,耕层容重小,孔隙度较大;0-20cm土层导水孔隙的比例显著大于不施肥处理。高水势(-10~-40kPa)下有机肥处理的C(h)大于化肥和无肥处理。秸秆还田处理土壤的物理质量介于有机肥处理和化肥处理、不施肥处理之间。 保护性耕作(NT、RT)处理的S值总体上大干传统翻耕;与化肥和无肥处理相比,有机肥处理增大了S值。这些结果表明,S值可以作为土壤物理质量有效的评价参数。然而,S值并不能有效地反映土壤孔隙的连续性。因此,在评价土壤物理质量时,S值若和Ks等水力参数一起使用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其他文献
稻米是我国及许多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的主要食物之一,但是旱稻生产中的缺铁缺锌问题十分突出。如何解决早稻微量元素缺乏问题是早稻生产中的主要营养问题之一。本研究采用了盆
我国北方地区存在严重的水危机,威胁着中国的粮食安全,即使在未来的20年工程节水达到极限,也不能完全满足农业用水要求,因此要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提高作物的水分生产力。计算粮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