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和新时代打造现代金融体系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因其普惠性、创新性、去中介性更契合国家去产能、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要求和创新驱动战略,有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降低融资成本,将迎来更加繁荣的发展期。2013年以来各种互联网金融新型模式不断涌现,规模迅速扩张,但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业态,自身发展不够完善,监管机制尚不健全,其快速扩张也给传统金融机构和央行宏观调控以及货币政策效果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具体的影响机制、影响程度还有待深入研究,同时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处于传统货币政策工具无法覆盖的领域,央行开展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效果将更难以保证,因此有必要研究互联网金融给货币政策带来的影响,为央行开展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转型和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提供指导。本文首先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体现方式着手,剖析了货币政策有效性体现在传导渠道稳定性和政策目标可控性两点之上,然后在机理分析部分先从传导渠道稳定性角度出发,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信贷传导渠道和利率传导渠道的影响,然后再从政策目标可控性角度出发,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的影响,在理论视角上综合了目前学术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相关视角,并添加了最终目标实现这一研究角度,深入地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内在机制。为了验证理论分析的结论,本文使用了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来进行计量分析,把互联网金融规模、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银行间七天同业拆借利率、货币供给量、总产出水平等相关变量引入模型,选取了2007年至2017年共十年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建模,详细研究了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程度和方式。本文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造成了货币供给量波动,对银行信贷控制力度的减弱也增加了信贷传导渠道的不稳定性,同时短期内对利率传导渠道的稳定性产生了一定冲击,但长期影响较小,对于经济增长这个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影响则并不是很大。本文对此提出了包括丰富货币政策调控中介指标体系,防止中介目标单一而影响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将互联网金融纳入准备金调控制度,增强准备金制度对信贷规模的调控力,进而保障信贷传导渠道的有效性;转变货币政策调控框架,更加注重传导效果较好的利率等价格型工具的使用;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强监管,以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冲击货币政策执行环境,从而保障货币政策实施有效性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