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耐热性研究

来源 :山东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ky883374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我国北方地区常用的18个豇豆品种为试材,通过夏季田间品种比较、人工气候室及光照培养箱苗期试验,研究了高温胁迫下豇豆(Vigna unguiculata W.)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变化,筛选出了耐热性存在明显差异的两个豇豆品种:早优一号和优选之豇28-2。然后以两者幼苗为试材,研究了高温胁迫对豇豆叶片膜伤害、保护酶类、非酶抗氧化系统和光合作用的影响,探讨了豇豆耐热的生理机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豇豆品种耐热性比较:先进行田间结果期试验,然后于人工气候室和光照培养箱进行苗期试验。结果表明,所有参比品种中,早优一号较耐热,而优选之豇28-2耐热性较差。2.对豇豆耐热生理机制的研究表明:2.1豇豆的光合适温范围为36℃~38℃,不同豇豆品种光合适温范围有所差异。2.2随高温胁迫时间的延长,豇豆叶片的热害指数上升,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增加,而叶绿素含量下降。但耐热品种的热害指数相对较小,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增加相对较少,叶绿素含量下降较慢。说明高温胁迫下,耐热性较强的豇豆品种其质膜和叶绿体受害程度较轻,2.3高温胁迫下,豇豆pro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明显升高,但耐热品种pro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明显高于不耐热品种,在高温胁迫下具有更高的渗透调节能力。高温胁迫下,豇豆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下降,而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但不同品种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无明显差异。说明高温胁迫下,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会随胁迫时间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但二者含量均与豇豆的耐热性没有直接关系。2.4高温胁迫下,早优一号和优选之豇28-2二者SOD、POD和CAT活性均先增加后减少,Vc含量则持续增加,而早优一号SOD、POD和CAT活性和Vc含量则始终高于不耐热品种。说明在高温胁迫下,耐热性较强的豇豆品种具有较高的保护酶活性和非酶保护物质含量,其保护能力较强。2.5高温胁迫下,早优一号和优选之豇28-2叶片的Pn迅速下降,Ci
其他文献
在已研究不同形态氮养分对果树叶片生长影响的基础上,为探讨果树叶片生长对根际硝态氮产生较快反应的机理,以水培平邑甜茶幼苗为试材,克隆根系细胞分裂素合成酶(异戊烯基转移
游戏作为一项综合性的体育活动在初中体育课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组织良好的游戏能够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提高其环境适应力.本文初步探讨了游戏在初中体
Spintronics is a new discipline focusing on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electronic spin properties.After the discovery of the giant magnetoresistance effect
本文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为研究对象,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进行细致地探讨,总结出几点具体可行的教学策略,以期为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提供借鉴参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inherent polarization intensity in InGaN/GaN multiple quantum well (MQW) structures, the electroluminescence (EL) spectra of three s
主持人节目研究会和海峡之声广播电台7月10日至14日在福建省东山县联合举办了“全国部分电台主持人节目研讨会”。来自中央台、国际台、海峡之声台和上海天津、广东、山东、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如能通过多种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贴近生活的感受,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这不仅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社会化功能,而且能使学生的体育学
A GaN-based pin neutron detector with a 6LiF conversion layer was fabricated,and can be used to detect thermal neutrons.Measurement of the electrical characteri
随着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实施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一个炽热的新话题.所指出的:"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然而在传统教育观念里的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upersonic molecular beam (SMB) and the low-temperature plasma is a critical issue forthe diagnosis and fueling in the Tokamak dev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