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能力评估及相关问题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60720372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是我国应用广泛的重要结构形式之一。我国已建或在建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大多位于地震区,而其应用历史较短,国内外工程界迄今仍对其抗震能力存在不少争议。因此,对既有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能力进行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对既有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了抗震能力评估,并讨论了适用于这种结构的混合耗能机制及其实现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   首先,从普通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特点出发,对既有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抗震能力方面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并进一步讨论了抗裂度和预应力度等关键因素对结构抗震能力的影响。   其次,介绍了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就其适用范围和存在的不足以及相应的改进方法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其在SAP2000中的实现步骤,以此作为对既有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评估的基本方法。   再次,对6榀既有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了Pushover分析。结果表明,既有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能够抵御相应的罕遇地震作用,然而结构已经形成了整层柱铰,为典型的层间机制。虽然柱铰转动能力尚有富余,但结构已经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仅仅按照规范对于层间位移角的限值等指标来评价结构的抗震能力并不合理。重力荷载控制设计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不能直接套用普通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应结合其自身特点设计为合理的混合耗能机制。   最后,结合6榀既有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能力评估结果,总结了目前已有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及相关设计建议,根据能力设计方法和基于弹塑性分析的设计方法重新设计了改进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并进行了相应的Pushover分析和抗震能力评估。结果表明,将多层多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成混合耗能机制是必要的,也是经济合理的。通过对边柱配筋的加强(加配普通钢筋或对称配置预应力筋)以及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预应力度和抗裂度限值要求的放宽,可以实现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混合耗能机制。对于跨数超过三跨的多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应对边柱和选择部分中柱进行加强,既能实现较为理想的混合耗能机制,又能防止内柱出铰过多而导致的整体框架抗侧刚度降低过多。
其他文献
三向球面空腹网壳是一种新型的空间结构形式,它可以看成是两个同曲率中心的三向网格球面单层网壳仅通过腹杆相连而来,并且连接上下弦的腹杆都指向曲率中心。为充分认识该结构
学位
近年,我国深季节冻土区发现较多浅地下水丰富的强风化与全风化膨胀土。同时,我国已全面进入加快发展高速铁路的崭新时期,其中越来越多的高铁修建于这种膨胀土边坡复杂场地。
本文针对天津塘沽响螺湾商务区15#地的深基坑工程实例,利用大型通用结构计算软件ANSYS,对基坑开挖过程中支护结构体系的内力情况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并分析了支护体系设计参
用炭黑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对钢筋表面进行涂层。拉伸试验显示,复合材料涂层的电阻相对变化率与钢筋应变有很好的单调对应关系。在弹性范围内,电阻相对变化率与钢筋应变大致呈
离子在受损混凝土中运输性能是研究混凝土耐久性的一个关注重点问题。为了方便混凝土受损后氯离子的输运性能进行研究,利用格构模型可以同时模拟断裂和离子传输的特点,本文主要通过建立出混凝土各个尺度下的受拉断裂数值模型,分析混凝土各尺度下断裂过程中的裂缝发展情况。主要研究内容为界面过渡区模型的建立,水泥石,砂浆和混凝土在受拉应变作用下断裂开展情况和承载力峰值研究。利用多尺度方法对水泥石与砂浆以及砂浆与粗骨料
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正逐渐成为交通运输系统的骨干力量,推动着我国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轨道交通具有运输能力大,准时性强,速度快,舒适高,安全性高,运营费用低,环境污染小等
传统的抗震设计中根据结构的弹性振动模态将地震作用等效为沿结构高度分布的侧向静力荷载,不能直观的反应大震作用下结构进入非弹性状态后的变形需求。因此,很多新的抗震优化
本文以一种全新的预应力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单元拼装式自平衡预应力空间结构体系内力的重复、转移、质变和优化等有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