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提篮桥西牢与清末监狱改良——从报刊舆论出发(1901-1911)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hao1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自1843年开埠以后,由一个小小的县城变成了国际贸易港口,相继形成华界、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三块统治区域,并存着三套相对独立的司法和监狱机构。本文关注的是民众对于公共租界中关押华籍犯人的场所——提篮桥西牢观感的转变,以及华界中监狱改良的状况。   19世纪出国考察的士绅们都以赞美的口气介绍了西式监狱设施、管理规则,而当带有浓重西洋色彩的监狱出现在身旁时,一开始国人感到却是惊恐和不安,这种不安是由于中西习惯不同、语言不通产生的。在猜忌中,双方为争夺女犯发生了正面冲突,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甚至引发罢工,震惊了全国。中方在交涉过程中极力争取自己的利益,深刻反省了中国监狱的残破现状,最后借由此案收回了羁押女犯的权力,并产生了在租界里建造一座完全由华人控制的西式监狱的想法。激烈的冲突过后是一段和解过程,工部局邀请了《申报》的记者、会审公廨谳员视察西牢,同时派人视察公廨押所,双方以平和的方式增进了解,基本上以1906年为分界线,报上刊载的西牢的形象转为正面,为上海县监狱全面仿行西牢形制做了舆论准备。   清政府于20世纪初推行新政,在“预备立宪”的过程中对司法制度进行改革,监狱也引起了全国上下前所未有的关注。为改良旧式监狱,清政府及地方官员不断向日本派遣学员,实地考察日本的监狱制度,这批人归国后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上海县监狱自然而然也投入了改良大潮中,再加上地理位置特殊,当时近在咫尺的提篮桥西牢的正面宣传时见报端,上海县监狱相形见绌,一场改革呼之欲出。1907年,清政府法部郎中韩兆藩视察了上海的监狱,中西监狱的对比异常明显,不久后上海县开始改良监狱,就完全仿行西制,在清政府垮台之际改良工程基本完成。   清末上海监狱的改良是全国改良监狱运动中的一个剪影,从中可以窥探清末监狱改良的原因、过程及结果,而上海因是“观听所系”之地,其经验更具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青岛这座地理位置优越的海港城市,自1891年建制以来,经历了118年的发展。起初按德国的城市规划方案建造起来,由于建设时城市空间的分区使得文化空间也呈分区和分层的状况,并且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