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细辛的功效、应用范围、服用方法、入药剂型、常规及特殊剂量,常用配伍方法等临床实际问题,总结其应用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通过收集、整理古今医学文献中有关细辛的记载,考察细辛的基源,并对含细辛的1370首方剂(包括1039首内服方和331首外用方)加以标准化处理,建立含细辛方剂数据库,运用Excel相关软件对细辛在方剂中的配伍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细辛的临床应用规律。结果:细辛具有"解表散寒、祛风、通窍、温肺化饮、止咳、止痛、明目、利水、开结下气、补益肝胆(安五脏)、消痈疗疮、活血"等功效,其中较为常用的"明目""利水""开结下气""益肝胆"等功效未被收录至现行高等中医院校的《中药学》教科书中。含细辛的内服方剂型多为煮散、丸剂、汤剂和散剂,主要分布在宋元和明代时期,方中细辛多取其解表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之效。含细辛的外用方,其剂型也多为散剂、丸剂、汤剂,使用方法多为塞鼻法、涂抹、熏洗等,方中细辛多取其开关通窍、止痛消痈疗疮之效。经统计细辛用量在3g以内的方剂693首(内服方),约占总方的54.52%,细辛用量在小于10g大于3g的范围内的方剂占全方的21.33%,大于37.3g的方剂可占到9.50%。约有45.48%的方剂中细辛用量超过了《中国药典》规定的1-3g常用量范围。配伍方面,1039首内服方中,除细辛外,组方用药累计达7356次,药物343味,选取与细辛配伍20次以上的高频药物80味,多为温里药、解表药、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祛风湿药、收涩药。内服方中与细辛配伍次数较多的前20味药物依次为甘草、防风、肉桂、川芎、人参、茯苓、干姜、当归、附子、白术、半夏、麻黄、五味子、白芍、羌活等,细辛与其配伍多治疗咳嗽、中风、伤寒、头痛、眼疾、痹症、腹痛、眩晕等上焦疾病;331首外用方中,除细辛外,用药325种,累计用药频次1967次,多与开窍药、清热解毒药、祛腐排脓药、活血化瘀药配伍。外用方中与细辛相伍频率较高的前10味中药依次为川芎、白芷、防风、当归、附子、肉桂、干姜、花椒、升麻、皂荚等,多用于治疗齿痛、鼻塞、目痛、目赤等头面部疾病及耳聋耳鸣、喉痹、中风、痈疽疮疡等病症。结论:1.细辛的功效除现行教科书所载"解表散寒、祛风、通窍、温肺化饮止咳、止痛"等外,尚有"明目、利水、开结下气、补益肝胆(安五脏)、消痈疗疮、活血"之功未引起重视。2.内服方中细辛多取其解表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之效。外用方中细辛多取其通关开窍、止痛消痈疗疮之效。3.细辛用量超过3g的方剂数量高达45.48%,大于37.3g的方剂占到9.50%,可见辛不过钱"之说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并未被古今医家所普遍接受。4.内服方与外用方中细辛之配伍方法各有侧重。内服方中细辛多与补虚药、解表药、温里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清热药等配伍;外用方中细辛多与开窍药、攻毒杀虫止痒药、清热药、化痰止咳药、活血药、利水渗湿药、泻下药等配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