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慢性心衰患者健康素养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本研究理论基础为:知-信-行(Knowledge-Attitude/B elief-Practice,KAP)理论,基于此探讨慢性心衰患者心力衰竭知识、自我效能感、自护行为现状及三者与健康素养间的相关性;进而分析慢性心衰患者健康素养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今后制定出提高慢性心衰患者健康素养水平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横断面调查法,在2021年7月至2021年12月对大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180名慢性心衰患者用随机抽样法进行研究,使用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心衰特异性健康素养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Heart Failure-Specific Health Literacy Scale,C-HFS-HLS)、心力衰竭知识测评量表(Heart Failure Knowledge Assessment Scale,HFKAS)、慢性病自我效能感量表(Self-Efficacy Scale for Chronic,SSC)、心力衰竭自护行为量表(Self-Care of Heart Failure Index,SCHFI)进行调查。数据初期整理借用Excel软件展开工作,由双人核查进行,采用SPSS 25.0行数据的处理工作。采用描述性统计法、Pearson相关分析、单因素ANOVA分析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与整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慢性心衰患者健康素养水平现状分析本研究共纳入180例患者,健康素养总分为(25.31±2.65)分,处于偏低水平状态,其中各维度得分:功能性健康素养维度得分(10.77±1.61)分;互动性健康素养得分(8.72±1.38)分;批判性健康素养维度得分为(5.86±1.23)分。2慢性心衰患者一般资料与健康素养的单因素分析慢性心衰患者健康素养在年龄(岁)、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个人收入(元)、工作状况、自理能力、合并症(个)八方面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居住状况、付费方式、心衰病程(年)四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慢性心衰患者心衰知识、自我效能感、自护行为与健康素养的相关性分析慢性心衰患者心衰知识测评平均得分为(22.06±3.77)分,相关分析显示,心衰知识与健康素养呈正相关关系(r=0.690,P<0.01),健康素养与疾病知识、用药知识、生活知识、疾病监测知识均呈显著正相关(r=0.329~0.614,P<0.01);慢性心衰患者慢性病自我效能感得分为(4.89±0.98)分,自我效能感与健康素养呈正相关关系(r=0.731,P<0.01),健康素养与症状管理效能、疾病共性管理效能均呈显著正相关(r=0.639~0.651,P<0.01);自护行为平均得分为(155.75±16.42)分,相关分析显示,自护行为与健康素养呈正相关关系(r=0.644,P<0.01),健康素养与自护行为量表的三个维度:自护维持、自护管理、自护信心均为显著正相关(r=0.366~0.536,P<0.01)。4慢性心衰患者健康素养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一般资料中的文化程度、个人收入(元)、年龄(岁)三个因素和心衰知识、自我效能感、自护行为三个因素支持进入回归方程,共解释了慢性心衰健康素养66.2%的变异,其中心衰知识和自我效能感是慢性心衰健康素养水平影响程度较大两个因素。结论1慢性心衰患者健康素养总体处于偏低水平,分数最低的两个维度是:互动性、批判性健康素养,且其健康素养水平仍有待提高;慢性心衰患者心力衰竭知识处于中等水平;自我效能感处于中等偏下状态;自护行为总体处于偏低状态。2心衰知识水平越高、自我效能感越强、自护行为越好,其健康素养水平越高。3年龄(岁)、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个人月收入(元)、工作状况、自理能力、合并症(个)是慢性心衰患者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心衰知识、自我效能感、自护行为、文化程度、个人收入(元)、年龄(岁)是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心衰知识和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为显著。4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可以KAP理论为指导,从慢性心衰患者心力衰竭知识、自我效能、自护行为三方面出发,采取针对性的干预策略,由此提升慢性心衰患者健康素养水平,进而增强患者院内外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