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乳腺癌在恶性肿瘤中,不仅发病率高,死亡率也一直居高不下,且一直是导致世界范围内女性死亡的首要疾病。原位的乳腺癌其实是并不会致命;但一旦乳腺癌细胞丢失了正常生长细胞的特征,细胞与细胞之间的连接就会变得松散进而就会很容易脱落。一旦癌细胞发生脱落,相对游离的癌细胞随即可以随血液或者淋巴液扩散至全身,由此便会形成转移,严重者即可危及生命。目前,关于乳腺癌的治疗已迫在眉睫。目前,大量研究证据表明,慢性应激,如慢性炎症,药物干扰,环境污染等都与肿瘤发展密切相关,已被证实参与了在许多疾病的代谢过程。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ER Stress)是机体慢性应激时发生在细胞水平最早期的反应,已被证实是促进癌症进展的危险因素之一。但是其具体机制还有待研究。内质网,它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重要细胞器,它的主要职责是指导蛋白质合成、折叠、组装和运输,在外来因素的刺激作用下,细胞处于应激状态下,引起未折叠蛋白反应,它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当应激持续过度发生时,则会诱导细胞凋亡等反应,引发后续的一系列级联放大的病理性特征反应。最近的研究表明内质网应激与体内的多种疾病是相关的,如神经退行性疾病,代谢类疾病,炎症反应以及肿瘤的发病机制包括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其具体影响机制并不清楚。因此深入研究乳腺癌的具体发病的原因和机制,为临床寻找相对比较理想有效的治疗乳腺癌的药物,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的。由于衣霉素诱导的内质网应激模型是经典的模型之一,而大剂量的衣霉素(Tunicamycin)处理乳腺癌细胞后,会诱导细胞凋亡,剂量太小,也有可能不能诱导内质网应激,所以我们检测的时候首先采用内质网应激的标记蛋白来衡量小剂量的衣霉素是否能够诱导慢性应激的发生,观察了小剂量处理乳腺癌细胞株以后内质网应激标记蛋白水平的变化,确定发生应激以后再检测乳腺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慢性应激对肿瘤发展的影响。首先我们用10nM、50nM TM分别慢性诱导了MCF-7和MB-231细胞2星期,再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衣霉素慢性诱导处理后的乳腺癌细胞内质网应激标记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实验组(10nM、50nM TM)相较于对照组(control)细胞的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p-eIF2a,XBP-1S的表达水平明显上升,且具有剂量依赖性,即50nM诱导组的蛋白表达水平比10nM的明显升高,在此基础之上,再去检测它们的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我们发现,实验组比对照组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都得到增强,且具有剂量依赖性,即50nM诱导组的恶性程度比10nM的明显升高。由此我们猜想,乳腺癌细胞恶性生物学的增强可能是由于乳腺癌细胞发生了慢性应激导致的,即在肿瘤的发展过程中,慢性应激能够影响乳腺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综上,本研究结果表明乳腺癌细胞株MCF-7和MB-231经小剂量TM处理发生慢性应激以后,增殖、迁移、侵袭等恶性生物学能力都得到了增强,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促进了乳腺癌的侵袭性扩散与转移。这可能与小剂量TM慢性应激乳腺癌细胞能够使乳腺癌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有关,而其导致乳腺癌的恶性生物学进程具体机制还有待研究。查阅文献我们知道,4-PBA是内质网应激的阻断剂。于是,我们可以进一步假设如果运用4-PBA预处理乳腺癌细胞,再用TM处理MCF-7和MB-231,再看其恶性生物学行为的改变,来反向验证乳腺癌细胞恶性生物学的增强是由于发生慢性应激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