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来自湖北省来凤县周村的报告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m80201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必然的选择。新农村的主要特征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可见,新农村的“新”不仅应该表现为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应当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文化作为上层建筑,既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同时也是建设新农村的必要动力。没有新文化,就无所谓新农村。加快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实现农村广大农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方面。但是,农村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时常被基层政府忽视,广大农民自身也不重视,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往往被置于建设中的“真空”。被历史沉淀下来的民族文化,也被弃之不被开发利用,认为是封建的、落后的、不能创造经济价值的东西。有的地方虽然有所重视,但对民族文化任意改造、进行所谓的“创新”,使民族文化失去精华,成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工具。   文章以一个民族村为研究对象,探讨基层政府和村委会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首先是基层政府的重视,使文化建设下沉至村,同时增加投入,使农村文化建设有制度和资金保障。文章认为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应该将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与新农村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作为村一级管理的村委会,要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担负起责任:为村级文化发展制定规划长远目标、积极组织开展多形式村级文化活动、引导回乡农民工加入农村文化建设,依据本村的文化传统和特点,开发文化资源,包括收集、整理、传播传统文化,建设特色村落文化,以及成立民间文化开发公司,发展传统文化产品,使村级文化发展形成一个体系。
其他文献
婚姻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在婚姻缔结过程中男女双方关于婚姻支付的看法以及处理方式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本文以婚姻支付的主体、婚姻支付的种类以及在此过程中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世界各国都不得不面对的严峻挑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变成了沉重的负担。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农民的流动改变了城乡关系格局和管理体制,行动规则和资源组合方式,冲击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
本文是一例女性主义参与式赋权推动村治的行动研究。文章认为,村规民约是国家法的补充,在依法治村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父权制家庭和社区同构的性别歧视和不平等文化制度的影响
近几年,城管粗暴执法、摊贩暴力抗法等不和谐现象频发,引起了各方关注。学术研究(以社会学、法学、行政学研究为主)与大众舆论对此持严厉的抨击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摊贩与城管
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逐步从同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样性社会转型,利益多元化的社会初步形成。人们开始用各种方式反映自己的意见建议,表达自己的利益诉
本文主要运用社会学理论探讨了在北京西部郊区城市化过程中,城中村中农民生计方式的转变.本文首先回顾了历史上北京郊区人口的职业构成,尤其是北京西部近郊区.接着描述了近年
本文主要去探讨体制改革后城市新移民的社会网络,立足于这部分群体的社会讨论网,分别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研究:(1)社会讨论网结构特征的动态变化问题,主要通过测量网络规模、网络密
20世纪80年代,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促进了我国基础教育的较大发展,但农村中小学生辍学仍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在注重知识、素质和人才的现代社会中,农村学生的辍学带来的
小作者原来不喜欢大黑猫,或许它是一只野猫吧,黑乎乎的像一袋“垃圾”.可是亲眼看到它漂亮地逮住一只可恶的老鼠后,小作者开始喜欢它了,感受到“善良的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