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其死因顺序位于常见恶性肿瘤死因的第4~6位,而且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目前,降低大肠癌病死率和死亡率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有效地判断病情发展以及对其预后的评估。肿瘤标记物(Tumor Markers TM )的测定是最为简单且较为灵敏的诊断手段之一,层粘连蛋白(laminin LN)现已成为许多医学工作者研究的对象,其有望成为新的肿瘤标记物。同时,对于血清及组织中LN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近几年来,肿瘤血管新生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及浸润过程中的作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并成为肿瘤研究中的一大热点。对大肠癌基因水平的研究有利于加深对其发生、发展的认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目的:利用放射免疫技术(radioimmunoassay RIA)对75例大肠癌患者血清中LN进行检测,探讨血清LN作为大肠癌标记物的可行性;通过对手术前后大肠癌血清LN含量的比较,观察血清LN含量的变化特点及意义;检测并比较大肠癌组织与正常组织中LN含量,探讨大肠癌组织内LN与血清中LN的相关性;利用免疫组化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 IHC)研究68例大肠癌组织中CD105及CD44v6的表达与意义;通过上述研究,以期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等进行探讨。方法: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对大肠癌血清和组织匀浆中LN进行测定。采用免疫组化SP法研究大肠癌组织、正常组织中CD105、CD44v6的表达。结果:(1)大肠癌组血清LN明显高于良性疾病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而良性疾病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血清LN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大肠癌血清LN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生长方式及分化程度均无关;但与大肠癌转移及分期有关:有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组高于无转移组(P<0.05) ,DukesC、D组血清LN含量高于DukesA、B组(P<0.01)。(3)大肠癌根治性手术后血清LN含量明显低于手术前(P<0.05);而大肠良性疾病患者于内镜或手术治疗前后血清LN含量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4)大肠癌组织中LN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5)大肠癌组织与血清中的LN含量呈直线正相关(r =0.978)。(6)大肠癌组织中MVD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1),癌组织MVD值与瘤体大小及生长方式无关(P>0.05),但随肿瘤分化程度、转移程度和肿瘤分期的加深而升高。(7)CD44v6在大肠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和34%,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大肠癌组织中CD44v6的阳性表达与瘤体大小、生长方式及分化程度均无关(P>0.05),仅与有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有关(P<0.05)。结论:(1)血清LN有望成为一种大肠癌标记物而用以大肠癌的诊断;血清LN检测对大肠癌与大肠良性疾病间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血清LN的升高为肿瘤源性的;血清LN检测能间接反映癌组织中LN的变化,为研究癌组织中LN的表达提供便利。(3)微血管生成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MVD可以作为评价大肠癌恶性程度和侵袭性的重要指标。(4)CD44v6在大肠癌的发生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CD44v6与MVD的联合检测将能更全面而准确地评价大肠癌的生物学特性及淋巴结转移状况。(5)MVD、LN及CD44v6可能共同参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