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肛瘘的术前MRI诊断及分型目的参照手术病理结果,分析DWI-MRI技术联合常规MRI序列在肛瘘术前诊断及分型中的准确度,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搜集56例经手术证实的肛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检查资料,术前均行常规MR扫描(轴位T1WI、T2WI及轴位、冠状位、矢状位T2WI脂肪抑制)及轴位DWI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观察并比较仅依靠常规序列及常规序列联合DWI检查两种方式下肛瘘内、外口、主瘘管、分支瘘管及脓肿的诊断符合率率。同时根据肛瘘Parks分型法将本组病例进行分类,其结果也与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56例肛瘘患者经手术证实含有简单型肛瘘7例,复杂型肛瘘49例。按照Parks肛瘘分型,MRI诊断括约肌间型瘘7例、经括约肌型瘘24例、高位括约肌上型瘘16例,并将9例直肠阴道/阴囊瘘纳入括约肌外瘘的范围,和手术结果相比分型总体符合率为87.5%(49个/56个)。手术过程中总共发现内口63个、外口138个、主瘘管56条、分支瘘管112条、脓腔43个。MRI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主瘘管、脓肿正确显示率为100%。56例病例中,常规MRI序列准确检测肛瘘内口、外口、分支瘘管的符合率分别为74.6%(47个/63个)、78.2%(108个/138个)、符合率为73.2%(82个/112个)。常规序列同时结合DWI检查诊断内口、外口、分支瘘管准确率为88.9%(56个/63个)、89.8%(124个/138个)、86.6%(97个/112个)。两种诊断方法比较,常规MRI检查联合DWI序列对肛瘘内口、外口、分支瘘管的诊断效果要优于仅使用常规序列,两者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肛瘘的术前MRI检查中,相比较于仅依靠常规序列,联合使用DWI序列在显示内口、外口及分支瘘管方面具有更高的准确度,为临床术前提供更详尽的影像解剖信息,应当作为肛瘘术前诊断的常规检查序列加以应用。第二部分:DWI-MR评估复杂型肛瘘活动性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I-MRI)序列及其定量参数(ADC值)在手术前后准确评价肛瘘活动性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在本课题第一部分搜集的56例病例中筛选出49例经手术证实的复杂型肛瘘患者,所有病例均接受3.0TMRI常规序列及轴位DWI检查,并根据临床评价肛周疾病活动性指数(PDAI)将其分为活动期组(19例)与缓解期组(30例)。分别分析两组患者常规磁共振及DWI序列上病灶的形态学特征,并且在ADC图上测量其ADC值。利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将两组的ADC均值进行比较,并绘制出受试者特性曲线(ROC图)。最后,将ADC评价活动性结果与临床PDAI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探讨利用ADC值评价活动性的应用价值。结果测得ADC均值(单位:10-3/mm2),缓解期组为1.252±0.170,活动期组为0.925±0.148,两组均值有显著性差别,且活动期瘘管的ADC均值高于缓解期(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ADC值评价肛瘘病变活动性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取截断ADC值1.101×10-3mm2/s为鉴别阈值,对应最佳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0%、94.7%(p<0.05)。在相关性分析中,病灶ADC值与PDAI值呈负相关(r=-0.89,p<0.05)。结论DWI-MRI序列及其定量参数ADC值可较准确地判断病变活动性,应作为手术前后MRI检查肛瘘的常规序列加以开展,有助于帮助临床医生术前制定正确治疗方案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更适合于术后长期随访复查中应用以减少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