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喻修辞格是指用浅显,具体和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和难理解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是传统中医语言中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明喻,暗喻和借喻。运用比喻修辞格可以使抽象复杂的东西形象生动化,起到修饰文章,使文章变得浅显易懂的作用。然而,不同文化和语言的差异性,使得比喻的翻译具有挑战性。如何保证《黄帝内经》中比喻的翻译既能有效地体现中医特色文化,又能使目的语读者理解,最终使得中医文化走出国门,这对于译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关联翻译理论是在关联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成,将关联理论运用到翻译领域,为翻译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理论支撑。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从本质上来说是双重明示推理过程,而译者扮演着双重角色。在第一轮明示推理过程中译者是受体,任务是作出对原文的正确理解并且寻出原文的最佳关联。在第二轮的明示推理过程中译者是交际者,任务是根据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对原文进行翻译。关联翻译理论认为话语的语境是解释该话语的一系列前提,强调语境的重要性。本文以关联翻译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李照国译本和吴连胜,吴奇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语法结构和最佳关联性的获取程度方面对比分析了《黄帝内经》中比喻的翻译。通过对比分析,本文发现:李照国译本在翻译《黄帝内经》中比喻修辞格时,基本上按照原文的语言结构和表述方式进行翻译的。就方法而言,基本概念的翻译以音译为主,释译为辅,对于篇章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吴译本在翻译《黄帝内经》中比喻修辞格时,采用意译为主,音译,释译为辅的翻译方法。也就是尽量使目的语读者与原语读者之间获得最佳关联。本文认为在翻译《黄帝内经》中比喻修辞格时,译者首先要推理原语文化所处的认知语境及所用的文本语言,接着分析在目的语文本中是否存在相同或相似的认知语境,然后根据目的语的认知语境,对原语文本进行翻译,获取原语文本与目的语文本的最佳关联。通过具体的例证分析,本文归纳出《黄帝内经》比喻修辞格具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即还原原文,以读者为中心,紧密联系语境。本文旨在改进和提高《黄帝内经》比喻修辞格的翻译质量,以便更好的传播中医文化,为中医文化的对外交流做出一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