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蓝萼香茶菜(Rabdosia japonica var.glaucocalyx(Maxim.)Hara),唇形科(Labiatae)罗勒亚科(Ocimoideae)香茶菜属(Isodon)植物,又名野苏子,主要生长在我国东北、安徽、河南、山东、广西、陕西等地,常见于林下,路边,草丛中。蓝萼香茶菜枝叶繁密茂盛,是优良的水土保持类草本植物,地上部分可以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消炎等作用。本文综述了香茶菜属植物的形态、资源分布、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质量标准。为本课题的顺利进行做出理论基础积累和当前研究现状的分析,同时也可作为香茶菜属植物研究的参考资料。萜类和黄酮类化合物是该属植物最主要的化学组成,研究多集中在二萜类化合物的抗肿瘤生物活性及药物产品的研究开发。本实验选用陕西华山产蓝萼香茶菜根为研究对象,对其90%乙醇-水的提取液的乙酸乙酯萃取层,利用各种填料如硅胶、小孔树脂CHP-20P、葡聚凝胶LH-20等进行分离,TLC,HPLC进行检测与分析,最终分离出23个化合物,结合波谱解析与相应理化特征最终鉴定20个化合物。包括: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木犀草素(luteolin)、芹菜素(apigenin)、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β-胡萝卜苷(β-daucosterol)、木犀草素-7-O-β-葡萄糖苷(cynaroside)、芹菜素-7-O-β-葡萄糖苷(apigenin-7-glucoside)、熊果酸(ursolic acid)、3-氧代-12-烯-28-乌苏酸(ursonic acid)、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槲皮素(quercetin)、胡麻素(pedalitin)、蓝萼甲素(glaucocalyxin A)、蓝萼乙素(glaucocalyxin B)、蓝萼丙素(glaucocalyxin C)、冬凌草甲素(oridonin)、kamebacetal A、reniformin A。并进行α-葡萄糖苷酶、酪氨酸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活性筛选。结果表明所测的黄酮类化合物抑制酪氨酸酶活性较好,其次为乙酰胆碱酯酶,所有化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较差。建立了一种HPLC方法针对分离的10个化合物,进行了含量分析,其中二萜类化合物蓝萼甲素、蓝萼乙素的含量相对较高,分别为36.72μg/g、11.54μg/g,而三萜类化合物含量整体偏低,其总含量不到二萜类的三分之一,萜类化合物总含量为67.36μg/g,且各化合物线性相关良好、方法稳定性和重复性均优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