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功能性状是基于植物形态、生理和生化等特征的各类功能性状指标,能够有效地反映出植物在受到周围环境影响后产生的相应改变,是揭示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最有效途径。本研究以天山北坡中部天山云杉(Picea schrenkiana Fisch.et Mey.)天然更新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测定相结合的方法,从天山云杉天然更新幼苗叶、茎、根功能性状随年龄(1~10a)和海拔高度(1450~2750m)的变化,以及其随海拔高度变化与土壤全氮(TN)、全磷(TP)、全钾(TK)含量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天山云杉天然更新幼苗定居过程中通过环境筛的适应策略和最适宜生长的海拔高度。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土壤钾含量(TK)与叶干物质比例(LMF)、叶钾含量(LKC)、比茎密度(SSD)、茎钾含量(SKC)呈显著(p<0.05)负相关,与叶氮含量(LNC)、叶磷含量(LPC)、茎干物质比例(SMF)呈显著(p<0.05)正相关;与根干物质比例(RMF)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天山云杉天然更新幼苗在更新初期(1~5a)更注重高生长,通过高SLA、高LMF、低SSD、低SMF、高SRL和低RMF的功能性状组合,满足幼苗生长初期的高生长速率,以便快速渡过幼苗更新时稳定性和抵御能力都较弱的时期,尽早通过环境筛的选择。而在后期(5~10a)则采用稳定植株体结构的环境适应策略。天山云杉幼苗在中等海拔(1950~2250m)范围内,功能性状通过低SLA、低LMF、低SSD、低SMF、高SRL、高RMF的性状组合维持植株体的快速生长。此海拔范围内植株体更加注重其叶片及根系部分的建设,其植株体生长速率较高,稳定性较差,采用加快植株体高生长的环境适应策略。因此,此中等海拔(1950~2250m)具有天山云杉幼苗最适宜生长的环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