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草床是蓝碳的重要组成,然而多种人为及自然因素导致海草床在全球范围内大幅度退化,中国海草亦未能幸免。良好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会增强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结构失衡则会导致植物的致病衰亡。目前,我们对海草床根际沉积物中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了解较为匮乏,尤其是根际微生物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演替规律。本研究分别在2017年至2018年间的春(4月)夏(8月)秋(10月)冬(1月)四季,于东营垦利区、大连长海县和威海荣成市三地采集日本鳗草(Zostera japonica)根际及无海草定植的沉积物样品。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细菌群落组成和结构。研究结果显示根际细菌种群丰富,其中变形菌门(42.8%)、拟杆菌门(17.6%)、放线菌门(8.1%)、蓝细菌门(7%)是最主要类群;一方面,优势类群会随季节而演替,放线菌门、绿弯菌门、拟杆菌门、芽单胞菌门的相对丰度分别在春、夏、秋、冬季达到最高值;另一方面,群落组成还会受到区域和样品类型(有无海草定植)的影响,例如Patescibacteria菌门在东营的相对丰度最高,绿弯菌门和变形菌门分别是根际和非根际的主要类群之一。α多样性分析显示样品内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受时空影响较强烈,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Chao1指数、OTU richness指数都在春季最低,而冬季最大;比较区域间的α多样性指数发现:东营>威海>大连。通过α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相关分析进一步发现,TOC、TOC/TON、SO42-、钒(V)、锰(Mn)是影响海草根际细菌α多样性的关键因素,说明海草随季节的生长或凋亡或许能影响沉积物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含量,进而间接影响细菌群落的演替。β多样性分析显示,相对于季节的变化,区域和根际效应对海草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影响更大。首先,空间尺度上,不论有无海草定植,三个区域之间全部差异显著(P=0.001)。东营海草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与另外两地差异尤为明显,其原因可能与沉积物质地密切相关,威海和大连为砂质而东营是泥质。其次,样品类型上,根际和非根际之间也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01)。时间尺度上,发现只有部分季节间的差异不明显,例如夏秋(P=0.141)、秋冬(P=0.055)。样品的理化性质结果显示:有机物、重金属、NO3-及NO2-在夏季普遍较高;地域上东营粒径较小、重金属含量最高;相比于非根际,根际沉积物中的有机物、NH4+、NO2-、重金属(Mn、As金属除外)都呈现出较高含量,且中值粒径更小。细菌群落结合环境因子作RDA分析,发现驱动细菌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是粉砂、TOC、铵盐(NH4+)及重金属(As、V)浓度;我们推测沉积物的粒径大小对于群落结构的影响发挥着关键作用,原因在其决定营养物和重金属的吸附,这也解释了为何东营地区的群落结构更为独特。PICRUSt功能预测了海草根际沉积物细菌群落的功能,结果显示,硝酸盐还原基因(narG、narH、narL)、同化硫酸盐还原基因(cysJ、cysI、cysN)均在春季最低;异化硝酸盐还原基因(nirB、nirD、nrfA、nirK、norZ)、反硝化还原基因(norC、norB、anfG)、固氮基因(nifD、nifH、nifK)在东营相对丰度最高;根际中异化硫酸盐基因(aprA、aprB、dsrA、dsrB)、固氮相关基因(nifD、nifH、nifK、hao)丰度显著高于非根际,这证实了硫酸盐呼吸及生物固氮在海草根际的关键作用。本研究描述了中国黄渤海日本鳗草生态系统中根际细菌多样性和结构组成特征,发现生长季节、定植区域、根际效应对根际细菌的群落结构的塑造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