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选题意图 自90年代初起,随着一批国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货币自由兑换问题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成为国际金融领域的一个热点和前沿课题。 1996年12月1日,中国正式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自由兑换,它成为“中国在历史变革和果断融入世界市场经济进程中的又一座里程碑”。但是,它毕竟是在基本条件尚未成熟而选择空间又相当有限的硬约束之下而采取的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必然迫切地面临着可维持性问题。而且,九七年在东南亚爆发并进而涉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使研究货币自由兑换的问题再次倍受关注。本文的选题正是从这种现实意义出发。 由于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困难性和复杂性,人民币自由兑换问题显得异常复杂。要保证经常项目自由兑换具有可维持性需要具备哪些一般的条件和经济体制转型行过程中的特殊条件?在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会有什么一般的后果和特殊的后果?需要采取什么可行的尤其是带有根本性的措施来完善自由兑换从而使之具有可维持性?……实事求是地科学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而全面的研究,是有重大理论意义的。但是,目前文献中对这些问题的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仍属少见,因此笔者试图继续作一些有益的探索。二、研究方法 1、规范与实证分析相结合。货币可兑换性问题总是交织着“应该是什么”与“实际是什么”,二者的结合才能反映问题的全貌。本文的第一、三、四章侧重于实证性分析;第二、五章则较多地体现了规范性分析的特点。 2、普通性与特殊性分析相结合。人民币的可兑换性不仅涉及一般转型国家的特点,而且根植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因此本文特别强调后者的重要性,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此外,还运用国际比较的方法。三、两点说明 1、一般将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分成三种形式,即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及国内可兑换性。本文研究的是经常项目可兑换。 所谓的经常项目下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就是指中国履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规定的义务,取消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往来的支付限制,保证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成外国货币。具体地说,第八条款第二节规定,成员国未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意,不得对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支付施加限制;第三节规定,成员国不得实施歧视性或多重汇率制(因为这将导致实际上的支付限制);第四节规定,成员国对其他成员国所持有的本国 论人民币经常项目自由兑换的可维持性货币,如其他成员国提出申请,并说明这部分货币结存系经常性往来中所获得的,则应予兑回。 2、为行文简洁,文中的“自由兑换”除特别说明外均是指“经常项目自由兑换”。四、内容提要、逻辑结构与主要观点 全文共五章,约四万字 第一章探讨人民币实现经常项目自由兑换的背景,把自由兑换问题置于特足的时代环境中来考察。随着经济的市场化与国际化,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先进技术在实现国际市场配置的过程中,必然要求作为经济资源上游要素的资金——人民币和外币也必须进行市场配置,这正是逐步放松外汇管理、实现自由兑换的过程。这时,人们往往把目光放在国外究竟经过多长时间的准备才实现货币的自由兑换,但是这种经验并不足为鉴;因为国际环境己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本文认为,人民币实现经常项目自由兑换首先并不是条件己经成熟,也不在干它更具有效率性,而主要是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下的产物,属干强制性的制度变迁。这种自由兑换的可维持性问题可能更为突出、更为紧迫n所以本章实际上是完成了提出问题的环节。 第二章对维持自由兑换的条件进行规范性研究,为后面的实证分析奠定一个理论基础与框架。 要使人民币自由兑换具有可维持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本章第一节分析了云观经济条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针对转轨国家的普遍特点,归纳了三个条件:适当的汇率水平。充足的国际储备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本文在此基础上突出强调了必须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还必须考虑:中国的国力和开放程度达到较高的水平;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汇率形成机制;从经济意义上(而不是会计意义上)的外汇短缺来看国际清偿手段的充足性;金融市场尤其是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要有一定程度的发育和完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使影子汇率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统一性:其他配套改革,主要是外贸体制改革。 本章第二节分析微观经济条件。它主要包括:经济实体有对市场价格作出反映的积极性和能力:市场价格机制良好,没有严重的扭曲。人民币自由兑换本身主要是宏观问题,但是使自由兑换的利益得以最终实现却有赖于微观经济的充分活力,对中国来说尤其如此。但目前文献中对这个问题的关注远远不够。如果人民币自由兑换的预期好处在实践中不能兑现,那么,追求人民币自由兑换的目标也就失去了意义。本章最后提出本文的重要观点之一:企业改革的成功是使自由兑换具有可维持性的根本条件。 第三章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