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T及DRD2基因多态性在健康青年人中网络依赖性的调控机制

来源 :天津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dlily_5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多巴胺相关基因COMT rs4680和DRD2 rs1076560多态性的交互作用可用于探索多巴胺对人类行为、认知和奖赏的研究,而人脑的功能是通过具体的网络实现调控的。本次研究通过测取大样本的健康青年人单核苷酸序列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及采用功能核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 MRI)的成像技术,应用独立成分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的方法来研究COMT和DRD2基因多态性对脑网络的调控作用。材料与方法:被试选择健康青年人323例,均为右利手。被试完成韦氏记忆量表、威斯康星卡片测评、n-back、贝克抑郁量表、焦虑自评量表。1.基因型测定:从3000μl全血中利用EZgene TM血液g DAN小量提取试剂盒提取基因DAN,然后利用聚合酶连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连接酶检测反应(ligation detection reaction,LDR)的方法,分别检测COMT rs4680位点G/A等位基因多态性和DRD2 rs1076560位点C/A等位基因多态性。2.数据采集及预处理:利用GE 3.0T Singa HDX磁共振扫描仪,对所有受试者在闭眼、精神放松尽量不思考任何事情的情况下进行结构像及静息态f MRI数据的采集。图像后处理采用SPM8软件及静息态f MRI数据后处理工具DPARSF。3.静息态脑网络提取:应用GIFT软件,将所有数据进行组ICA(GICA)的分析,分成独立成分(ICs),从而得到11个有意义的静息态脑网络。4.网络内功能连接分析:在控制年龄、性别和教育年限的协变量的情况下,利用双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分析COMT和DRD2在网络内功能连接的交互作用。结果:1.ICA分析得到11个脑网络:前默认网络(a DMN)、后默认网络(p DMN)、突显网络(SN)、左侧背侧注意网络(l DAN)、右侧背侧注意网络(r DAN)、腹侧感觉运动网络(v SMN)、背侧感觉运动网络(d SMN)、左额顶网络(l FPN)和右额顶网络(r FPN)、视觉网络(VN)、听觉网络(AN)。2.利用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COMT和DRD2基因多态性在左侧内侧前额叶(MPFC)、左侧背侧前扣带、右侧背外侧额叶的位置出现交互作用,这些区域分别位于前默认网络、突显网络、背侧注意网络内。3.事后分析显示,交互效应是由于在不同的COMT基因型组别中DRD2基因型调控效应不同所致。同时,即使在相同COMT基因型中,DRD2基因多态性对不同脑网络的调控作用也是不同的。结论:1.COMT和DRD2基因多态性在前默认网络、突显网络、背侧注意网络三个脑网络内功能连接存在交互效应,其调控作用呈非线性调控方式。2.多巴胺相关基因变异对脑网络内功能连接的调控因网络的不同而不同,具有网络依赖性。
其他文献
目的:对成都地区儿童脓疱疮皮损分泌物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鉴定。先将鉴定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药敏试验,再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敏感株及耐药株分别进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目的:鉴定并掌握近七年天津市部分医院临床分离志贺菌株的血清型分布及其主要血清群、型及亚型;分析天津市部分医院志贺菌临床分离株对常用17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情况;研究对氟喹诺酮耐药的志贺菌临床分离株,其AcrAB-TolC外排泵mRNA水平的表达与菌株耐药程度的相关性。方法:2009年-2015年,本研究所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天津市儿童医院三家三甲医院肠道门诊非重复患者粪便收集获
目的:通过对干眼及正常人的结膜进行丫啶橙荧光染色结膜印迹细胞学( Conjunctival Impression Cytology with Acridine Orangefluorescent staining,CICAO)检查,并采用Nelsons
实验目的:   “利用模块化组件实现四肢血管火器伤快速修复”是指在战争条件下,对于大血管损伤的病例,通过粘合吻合法代替传统的缝合吻合法,快速修复血管,提高战场救治率,
学位
目的:   初步探讨三氧化二砷(arsenictrioxide,ATO)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大鼠模型的疗效及机制。   方法:   用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nterphotorec
目的:探究经β-琉基乙醇(β-Mercatoethanol,βME)诱导的脂肪基质细胞(Adipose-derived stromal cells,ADSC)源性神经元是否具备正常成熟神经元突触释放功能相关的分子基础及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