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作为校正宏观经济层面失灵的一种主要的经济政策,其操作框架主要包括四个部分: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由于货币政策作用机理具有滞后性与动态性,货币政策工具不能直接对最终目标产生影响,而是要通过一些能够迅速反映经济状况变化的变量来衡量货币政策的效果,以便货币当局及时修正货币政策操作,这组变量即是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因此,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恰当与否对于一国的货币政策的效果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本文首先明确了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定义和选择标准做了界定,在借鉴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标准的基础上,对当前我国现阶段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做了检验.由于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值得怀疑,因此基于我国的国情,探讨了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变更的可行性。当前现阶段,我国并不具备变更中介目标的可行性,应继续采用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因此从金融创新、汇率制度和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角度分析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适宜性下降的原因。最后根据原因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提高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根据文章的写作思路,得出以下主要结论: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在逐步下降,其可测性和可控性较差,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程度不高;目前我国的经济金融环境使得我国并不具备变更中介目标的条件。我国在目前尚不能使采用利率和通胀目标制,同时由于社会融资规模在统计上的固有缺陷和其可控性较差,这一指标也不能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从长远来看,由于我国经济金融形势的不断变化,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势必要发生调整,但是短期内,还应当继续采用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同时要做好相应的配套措施:提高央行的独立性,增强汇率制度的灵活性,扩大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采用新的货币数量指标,从而提高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