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8年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货币供应量M1、M2平均年增速高达20%,远远超过经济增长率,与此同时我国金融发展指标M2/GDP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2010年这一比例达到1.93,远远超过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在此期间我国对应的物价水平仍然处在可控范围内。McKinnon(1993)研究美国经济对货币、产出与物价之间关系与传统货币数量论相违背的现象时,提出了“迷失的货币”,并将我国这种超额货币供给与低物价水平并存的现象称为“中国之谜”。学术界针对此疑问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货币化、被迫储蓄、货币滞存等一系列解释假说。关于我国超额货币供给是否存在?如何度量?经济学家也争论不一。本文基于此来研究我国经济转轨时期长期存在的超额货币供给现象。论文基于经典的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相关理论,对我国超额货币供给的度量进行计算,并对我国超额货币供给的成因进行论证,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论文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历史数据进行评述,现状分析表明,我国货币供应量M1和M2在1978到2012年期间保持着平均20%左右的增速,可能为超额货币供给留下隐患;通过货币数量方程理论,对我国货币超额供给部分进行简单计算,得到我国确实存在着超额货币供给现象。进而利用VECM模型对货币需求函数进行回归,通过动态预测的方法更加精确的度量出我国货币超额供给量,证实我国货币供应量M1和M2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货币超额供给现象。在论证我国货币超额供给的存在性后,对超额货币供给的成因进行研究。从银行系统效率、制度变迁、股票市场规模、财政支出水平、固定资产投资水平以及央行基础货币投放六个方面对我国货币供应量M2超额部分的影响进行检验。存贷比、城镇化率和基础法定MO对M2超额货币供给部分影响显著,而股票市场规模、财政支出水平和固定资产投资水平的影响不显著。这一结果证明了金融创新、制度变迁、货币当局的调控以及银行系统的效率对货币超额供给具有重要影响。为此,我国货币当局应该继续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消除货币超额供给现象,商业银行本身应增加其存贷效率,重视资本市场发展使虚拟经济分流超额货币,并需要合理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这样才能使经济中货币的超额供给部分逐渐减少,降低其对实体经济的危害,使货币在各经济主体之间的配比更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