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为了保证挥发性中药材的药效及有效成分得到最大的利用,通过本实验以寻求最合理的、最科学的煎药方法。
方法:本文采用浸泡煎煮、浸泡后下、直接后下三种煎煮方法提取中药挥发油,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三种方法提取的挥发油进行分析鉴定,以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
结果:甘松汤液中的挥发油以浸泡后下法3min挥发油煎出率最高。浸泡煎煮所得的甘松挥发油共分离出30个峰,鉴定出20种成分,占挥发油总相对含量的92.75%;浸泡后下所得的甘松挥发油共分离出26个峰,鉴定出16种成分,占挥发油总相对含量的93.56%;直接后下所得的甘松挥发油共分离出24个峰,鉴定出15种成分,占挥发油总相对含量的86.98%。
益智仁汤液中的挥发油以浸泡后下法提取率最高,且以浸泡后下5min挥发油煎出率最高。浸泡煎煮所得的益智仁挥发油共分离出39个峰,鉴定出29种成分,占挥发油总相对含量的89.88%;浸泡后下所得的甘松挥发油共分离出34个峰,鉴定出24种成分,占挥发油总相对含量的89.95%;直接后下所得的甘松挥发油共分离出44个峰,鉴定出34种成分,占挥发油总相对含量的91.40%。
结论:1.本次实验通过对其提取工艺的研究,初步确定了甘松、益智仁在入汤剂时的煎煮方法和煎煮时间。
2.芳香性中药甘松、益智仁在入汤剂时,不同煎煮方法对其挥发油各组分及有效成分相对含量是有一定的影响,通过本次试验为科学的、合理的煎煮芳香性中药提供了依据。
3.本实验首次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比较了不同煎煮方法对芳香性中药汤剂中挥发油组分及有效成分含量,为指导临床用芳香性中药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这既有创新性又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