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煎药方法对芳香性中药汤剂中挥发油组分及含量影响的研究

来源 :陕西中医学院 陕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qis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为了保证挥发性中药材的药效及有效成分得到最大的利用,通过本实验以寻求最合理的、最科学的煎药方法。   方法:本文采用浸泡煎煮、浸泡后下、直接后下三种煎煮方法提取中药挥发油,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三种方法提取的挥发油进行分析鉴定,以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   结果:甘松汤液中的挥发油以浸泡后下法3min挥发油煎出率最高。浸泡煎煮所得的甘松挥发油共分离出30个峰,鉴定出20种成分,占挥发油总相对含量的92.75%;浸泡后下所得的甘松挥发油共分离出26个峰,鉴定出16种成分,占挥发油总相对含量的93.56%;直接后下所得的甘松挥发油共分离出24个峰,鉴定出15种成分,占挥发油总相对含量的86.98%。   益智仁汤液中的挥发油以浸泡后下法提取率最高,且以浸泡后下5min挥发油煎出率最高。浸泡煎煮所得的益智仁挥发油共分离出39个峰,鉴定出29种成分,占挥发油总相对含量的89.88%;浸泡后下所得的甘松挥发油共分离出34个峰,鉴定出24种成分,占挥发油总相对含量的89.95%;直接后下所得的甘松挥发油共分离出44个峰,鉴定出34种成分,占挥发油总相对含量的91.40%。   结论:1.本次实验通过对其提取工艺的研究,初步确定了甘松、益智仁在入汤剂时的煎煮方法和煎煮时间。   2.芳香性中药甘松、益智仁在入汤剂时,不同煎煮方法对其挥发油各组分及有效成分相对含量是有一定的影响,通过本次试验为科学的、合理的煎煮芳香性中药提供了依据。   3.本实验首次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比较了不同煎煮方法对芳香性中药汤剂中挥发油组分及有效成分含量,为指导临床用芳香性中药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这既有创新性又有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建立广西莪术HPLC指纹图谱的共有模式,补充和提高广西莪术质量控制技术,减少批次间差异,保证广西莪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建立广西莪术有效成分的HPLC质量控制方法,为科学评价
中医学术发展在我国金元时期是最为鼎盛的,出现了补土派、滋阴派、寒凉派、攻邪派、易水学派。我们所要研究的是作为其中重要学派之一的易水学派。张元素开创了易水学派,李东垣与王好古共同受业于张元素,因王好古较李东垣年龄小,张元素逝世后,王好古又师从于李东垣,尽得其传。罗天益拜师于李东垣门下,苦学不辍十余年,终成易水学派又一名家。四人前后师承授受,一脉相承,他们临证疗效卓著,实践经验丰富,在继承原有理论基础
目的:通过研究毛冬青总黄酮对小鼠急性脑缺血模型、小鼠短暂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脑缺血模型的影响和对大鼠血瘀合并脑缺血模型的影响,探讨毛冬青总黄酮治疗脑缺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