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磁波在带给人们便捷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电磁辐射对生物体的危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因此,开发性能优良的电磁屏蔽织物仍是功能性纺织品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本课题利用生物学实验将纺织学科与预防医学学科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对不同织物的电磁屏蔽效能进行评价,通过分析小白鼠各系统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产生的生物学现象,研究影响织物电磁屏蔽性能的主要因素,为电磁防护织物的应用提供指导,也为此类产品的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首先研究了以硫酸镍和次亚磷酸钠为主的化学镀镍电磁屏蔽织物的制备工艺,分析了影响化学镀镍效果及织物性能的因素,确立了化学镀镍的配方及工艺条件:硫酸镍20-30g/L,次磷酸钠30-35g/L,柠檬酸钠30-35g/L,氯化铵10-15g/L,温度50-60℃,p H:9。其次,着重对前处理工艺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合已有的理论和实验结果,比较和分析了传统化学镀镍工艺前处理活化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以金属镍为催化中心的无钯活化前处理方法:先通过柠檬酸对镍盐的络合作用将镍盐络合在织物表面,再利用硼氢化钾的强还原性将Ni2+还原成金属镍,在织物表面形成一层金属镍活化中心。实验证明,这种无钯活化方法可以成功引发后续织物表面的化学镀镍反应,而且由于使用的活化液与化学镀液的主盐一致,所以不会对后续的镀液产生污染,成本低,操作简单,易实现。最后,在上述化学镀镍工艺的基础上,使用不同类型的织物制备出了一系列电磁屏蔽织物,并用于生物学实验,研究不同织物的防护效果。实验证明,电磁辐射会对生物体各系统,包括造血、免疫、生殖等造成明显的伤害,严重时可致其死亡。经同剂量的电磁辐射后,用屏蔽织物防护的小鼠各项指标均优于无防护组,说明屏蔽织物对小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织物的SE值越大,防护效果越好。同时,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含有不锈钢纤维的织物防护效果优于化学镀镍织物,这主要是因为表面镀层降低了织物的透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