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中国有过三次大的离婚风潮,伴随着风潮而起的婚变书写,受社会转型与时代变迁的背景影响,又在传播中潜移默化地作用于思想解放与观念变革。相较于二十年代的开风气之先,五十年代的集体失声,八十年代表面的狂欢下浸透着探索与挣扎。其中,1978-1985年间信息传播途径单一、市场尚未开放,加之以反思为主的社会风貌,使得文学期刊空前繁荣,也为管窥新时期婚变书写风潮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切口。绪论首先对“新时期(1978-1985)”、“文学期刊”和“婚变书写”三个关键词进行了辨析,即从阐明概念入手,为研究框定边界,进而论述选题的价值所在。在此基础上,将现有研究归入即时评介、横向与纵向梳理、专论三类,分析研究之得失,进而拟定选题基本思路,和依凭的研究方法。主体部分共分三章。第一章侧重考察“新时期(1978-1985)文学期刊中婚变书写的发生与转型”。先是以数据统计和作品罗列方式验证新时期文学期刊中婚变书写的繁荣景象,再由直接因素(离婚潮涌现、婚姻法变革)和间接因素(人道主义、“歌颂与暴露”、“写真实”与现实主义)两个层面考察婚变书写风潮的发生因由,继而据现代派与现实主义之争及文学期刊出版形势,探讨婚变书写风潮的转型趋向。第二章以第一章中罗列的代表性文学期刊中的相关作品为讨论对象,根据对导致婚变问题发生因由思考之侧重,划分为“避难”、“趋利”、“返城”、“祛魅”、“逐爱”、“寻梦”、“抚育”等7个主题,以便对带有模式化痕迹的婚变书写予以整合。第三章从“突破时代痕迹”、“变革思想观念”和“承启阶段写作”三个方面,着重分析新时期婚变书写风潮的价值。“突破时代痕迹”侧重于描绘它对时代思维局限的突破,“变革思想观念”就现代婚姻观念的确立层面对它超出中国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思想先锋性予以讨论,“承启阶段写作”则将之置于当代文学的大范围中,比较它对十七年文学的承袭与突破,和对八十年代中后期及至九十年代婚变文学的影响。结语部分对全文的观点进行总结,指出新时期婚变书写风潮的超越性价值及局限性所在,同时也对选题的不足之处加以思考,以期进一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