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上大约三分之一的语言中存在连动结构。汉语是否存在连动结构,争议很大,争论的焦点在于其界限、定义以及生成过程的不确定。本文试图从句法视角对汉语连动结构进行初步探讨。通过回顾前人相关研究,本文提出了汉语连动结构的分类和定义,并解释其生成过程,然后将其与类似结构进行了对比。主要发现如下:本文首先从句法和语义出发,对汉语连动结构进行了分类,排除了兼语式、同宾式。根据高增霞(2003),本文通过两组标志[±SEQUENCE]与[±FOCUS]将汉语连动结构分为三类:典型连动结构、次典型连动结构和边缘连动结构。然后,基于前人对连动结构的定义,总结出10项规则,并用汉语语料验证了每条规则。研究发现:与一些语言中的连动结构不同,汉语连动结构时、体、态、否定式不一定被多个动词词组共享,也不一定会遵循边界位置规则;不是每个动词必为实义动词,只要能够独立表达事件即可。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对汉语连动结构描写如下:汉语连动结构是由连续的动词短语组成的单小句结构,连续动词共享论元,在独立描述事件的前提下组成一个谓语。词组之间没有语音停顿,没有中心-论元关系或明显的连接标记。之后,本文尝试解释汉语连动结构的衍生。在其不对称性的验证中,本文发现每个汉语连动句中有且仅有一个核心动词,且须为实义动词。非核心动词短语可以看作修饰语,在最简方案理论下,通过侧向移位(Nunes 2004;孙文统2013)与主句进行合并,形成汉语连动结构,其句法结构或为[TPta[T’T[VP1ti[V’na[VP2dao[VpSpec2[v’qie[NP2rou]]]]]]]]。最后,本文比较了汉语连动结构与其相似结构。这些结构包括带有动词化宾语的动宾结构、动词做方向状语的动补结构、动词做状语的状中结构以及动词并列的平行结构。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的连动结构定义的可行性。固定的动词短语顺序可应用于汉语连动结构与动宾、联合结构的对比中;无语音停顿用于与联合结构、复句的对比中;时态标记共享用于与动宾结构的对比中;论元共享用于与动宾结构的对比中;动词的独立事件表达能力用于与动补、偏正结构的对比中;以及无明显连接成分用于与偏正、联合结构的对比中。本研究有助于证明汉语连动结构的独立性。但本文所讨论的语言事实有限,尚待深入研究以验证本文解释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