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用地饱和,城市绿地的复合空间设计备受关注。老年人与儿童对城市绿地的高使用率和老看护幼的社会现象为老幼人群绿地活动空间的复合创造了契机。目前有关老幼户外活动空间复合的研究已受到风景园林领域的关注,但大多侧重单方面的适老化空间或儿童友好空间设计,对空间复合的研究多停留在宏观与中观尺度的概念提出与原则建议层面。社区及周边绿地由于其就近服务居民的特殊属性,老幼活动频繁,在微观层面对此类绿地进行老幼活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用地饱和,城市绿地的复合空间设计备受关注。老年人与儿童对城市绿地的高使用率和老看护幼的社会现象为老幼人群绿地活动空间的复合创造了契机。目前有关老幼户外活动空间复合的研究已受到风景园林领域的关注,但大多侧重单方面的适老化空间或儿童友好空间设计,对空间复合的研究多停留在宏观与中观尺度的概念提出与原则建议层面。社区及周边绿地由于其就近服务居民的特殊属性,老幼活动频繁,在微观层面对此类绿地进行老幼活动空间复合设计的量化研究具备一定的应用价值。作为建立空间与人群行为共同语言的一种通用设计理论,本研究试图在环境可供性理论视角下,以空间要素-边界为切入点,由SPSS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与可供性评价矩阵逐步推导,主客观结合分析空间与老幼行为的关联性,归纳老幼复合空间要素-边界特征与组织策略。首先,本研究由老幼行为-空间相关理论梳理研究逻辑与数据分析方法,确定以要素-边界为切入点研究老幼行为与空间的关联性。第二,调研阶段,通过预调研在天津市内15个样本地中筛选出7处8公顷以下社区内部及周边15min步行圈内的高利用率附属绿地及公园绿地,由行为注记法分时段获取场地与行为关系数据,确定老幼活动内容的交叉现象与空间使用上的复合化倾向。第三,空间分析阶段,针对样地归纳出4种类型共20个样本空间,量化分析各类型空间要素-边界与老幼行为类型、数量、分布范围、形态、聚集程度的关联性。第四,数据分析阶段,由SPSS主成分分析提取20个样本空间中影响老幼行为的4种主要空间元素,基于主成分进行聚类分析,初步归纳6种老幼复合空间类型。第五,验证阶段,以行为数量与密度统计验证6类复合空间具备满足老幼活动需求的合理性,但影响老幼行为的实际空间元素与主成分分析结果不符,因此,由空间现状与偏好可供性评价矩阵进行二次验证,调整各类主成分所占权重及复合空间类型特征。最终得出结论:(1)空间要素-边界特征与老幼行为有强关联性;(2)老幼复合空间要素-边界特征由不同的“设施、遮阴面积、铺装形式、围合程度与场地面积、地形、空间开敞度与DH比值”(依据影响程度由高到低排序)共同组合作用,借此抽象出6类老幼复合空间模式与形态特征;(3)提出可供性理论视角下的老幼复合空间要素-边界组织优化策略。在结论基础上,以迎水西里小区附属绿地与中山门社区公园为例,将优化策略应用于场地问题,进行空间要素-边界优化设计。本文以可供性理论视角下的“老幼复合空间”研究为城市绿地更新提供新视角,为量化绿地活动空间的复合设计提供参考,以期提升社区及周边绿地的空间使用效率与包容性,减少其中老幼的行为冲突,避免以功能为主导的设计逻辑造成的理想化设计与空间浪费,提升设计的实际使用价值,促进社会生活中的老幼代际交流。
其他文献
家和万事兴,良好的家庭关系对社会和谐意义重大,而亲子关系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城市公共空间中高质量的亲子互动空间并不多见,家长们经常带孩子去的城市绿地中的儿童活动区也存在各种问题,极少能实现真正的亲子互动。因此,研究户外亲子互动空间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将研究主体确定为天津市综合性公园的亲子互动空间,在研究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评论网站中的数据资料、实地的观察记录与问卷调查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身心都受到了空前的压力,人们的健康状况逐渐转变为亚健康状态。其中亚健康的分支——心理亚健康状态更应该得到大家的重视,据多个相关实验证明,人处于低程度感觉刺激时反应及情绪会变得迟钝和不安,进而影响大脑认知造成一个不好的循环,反作用于人体的情绪反应,最后导致心绪上的紊乱继而影响人体生理健康,在这部分人群中,心理亚健康青年对以上描述表现得尤其明显,极具代表性。基于此,找出治疗心
开展制冷站系统、子系统和设备的分级能效评价,可以发现系统能效薄弱环节,提高制冷站能效。然而,细致评价需要每台设备能耗数据。在实践中,多数制冷站能耗监测平台仅能提供部分点位运行数据,如制冷站总能耗,部分点位的温度,流量和压力,无法支撑系统分级能效评价。本文提出了一种制冷站能耗模型校准及能效评价方法,其实现过程分为四步。首先,需要收集制冷站的运行数据并进行预处理。然后,以制冷站逐时仿真总能耗与实测总能
城市综合公园路径空间作为市民日常通行、休闲锻炼、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是公园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在划分功能、组织流线,引导交通,丰富景观序列等方面承担重要作用。目前,研究多聚焦于功能布局、形态特征、导向标识等方面,较少考虑使用者行为规律,路网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人群拥挤、尽端路增多,影响使用者游憩体验,降低路网使用率。且近年来,基于使用者行为角度的空间环境特征因子的定量化研究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对以公园
当前以无障碍环境建设为主要目标的人居环境与公共服务发展等方面尚不完备,政府及各省市残联机关大力发展无障碍建设,2018年1072个地市开展无障碍建设共2929次。我国残疾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39%,肢障人群达到2472万人,占残疾人总数29%,其主要活动范围为各省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及特殊教育学校等残疾人服务机构。肢障人群行为及需求的基础研究不足,导致建筑外部空间无障碍化设计环节薄弱,无障碍设施变为
公共性是中国传统乡村外部空间的核心属性,它是由被血缘和地缘关系联系在一起的村民的公共性质所决定的,村落外部空间公共性的水平关乎民众团结和未来乡村空间发展。在大多数的研究者眼中,村落空间始终是中国特色物质空间营造的一块瑰宝。村落丰富的空间肌理以及村民丰富多彩的公共生活造就了独一无二的村落空间特色。在对村落外部空间更新改造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维护原有乡村肌理及社会结构的同时,也需要用公共性的视角对村
快速城市化进程下的城市环境正在面临严重的“雨洪”危机,既有校园作为城市建成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密度高、容积率低、绿化率低、可置换面积有限、地下管网复杂的特点,更使其成为雨洪问题的“重灾区”。暴雨条件下,雨水无法正常下渗、也无法通过管网及时排走,硬质地面形成大量地表径流造成积水与内涝,给师生正常学习、工作、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本研究旨在将海绵城市理念引入校园,针对既有校园搭建雨洪管理体系构建理论研
人类活动排放大量CO2,城市快速发展使得建筑垃圾剧增,如何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充分利用资源,缓解气候变化,引发着人们的广泛讨论。植物作为城市绿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生态功能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在建筑垃圾条件下,利用植物营造景观,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建筑垃圾所产生的污染,还为植物固碳提供了更多的场所。本文以天津市南翠屏公园为研究区域,其为建筑垃圾覆土建成的公园。首先,通过对公园现状的全面调查确定调研样地
随着国家社会对于资源利用、节能减排的不断重视,我国各省市均已全面开始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目前全国已有超过一万个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但是获得运行标识的项目却不足百分之十。绿色建筑技术的使用情况常常影响着绿色建筑整体性能表现,而目前的问题是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绿色建筑技术的要求不太可能做到非常细致和全面,对于技术是否真正的适宜于特定的项目还缺乏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绿色建筑向着高性能发展。尤其是绿色
随着现代城市建筑的密集化,建筑空调系统的控制与能耗问题逐渐显现,其中设计预期的水泵输送能耗约占空调总能耗的20%,而实际运行数据显示,水泵输送能耗却占空调总能耗的25~30%,是目前节能的重点之一。对既有建筑的空调水系统而言,水泵变频运行是目前主要的节能运行方式,但是在节能显著的末端压差控制过程中,随着不同末端对流量需求的变化,系统中的最不利用户可能发生“漂移”现象,此时若仍采用该种控制方式可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