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木质纤维生物质是地球上储量最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具备来源广泛、成本低廉、可生物降解等诸多优点,从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木质纤维表面富含羟基使其具备亲水性强等缺点,也因而限制了其应用领域的拓展,而通过化学改性可改善其自身缺陷。木质纤维生物质细胞壁结构复杂、结合紧密,在传统非均相改性体系中试剂难以到达原料内部,致使反应效率低下,而目前备受关注的均相改性体系中采用的二甲基亚砜(DMSO)类溶剂对人体健康有害,而离子液体类绿色溶剂则存在着成本过高难以实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问题。本论文通过球磨辅助的方式在无溶剂的条件下,研究了甘蔗渣(SCB)的化学改性,以期在简化流程、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反应效率。研究了在球磨辅助下,以吡啶(Py)为催化剂催化多种线性酸酐同SCB的酯化改性。探讨了酯化反应条件对产物得率(WPG)及取代度(DS)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物WPG与DS之间存在显著线性关系。当球磨时间从0.5 h延长至4 h时,WPG从10.7%增加至22.2%;将球磨转速从800 r/min提升至1200 r/min时,WPG从22.2%增加至27.3%;在乙酸酐(AA)/SCB用量比为27:1 mmol/g的条件下,SCB酯的最大DS为8.9 mmol/g;当丙酸酐(PA)/SCB用量比为23:1 mmol/g时,SCB酯的最大WPG可达33.6%。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表明,延长球磨时间会加强对SCB结晶结构的破坏。热分析结果表明,使用线性酸酐对SCB进行改性可提高其热稳定性。通过球磨辅助丁二酸酐(SA)在Py为催化剂的条件下对SCB的酯化改性制备了新型染料吸附材料。探讨了SA用量、Py用量、球磨时间对产物WPG及DS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SA/SCB用量比为10:1 mmol/g,Py/SA用量比为1:2 mol/mol,反应时间为6 h时,样品的最大WPG和DS分别为60.2%和10.1 mmol/g。XRD研究表明,随球磨辅助酯化改性时间的延长,样品结晶度(CrI)逐渐降低。SEM及亚甲基蓝吸附研究表明,由于球磨后SCB比表面积增大,吸附时间从14 h有效缩短至6 h,球磨辅助SA酯化改性后样品呈现疏松多孔且表面粗糙的形貌特征,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率从91.2%最多提高至96.9%。热分析结果表明,SA对SCB进行改性后热稳定性有所降低。研究了球磨辅助下4-二甲氨基吡啶(DMAP)催化SCB与ε-己内酯(ε-CL)的开环接枝共聚改性。探讨了ε-CL浓度、DMAP用量、球磨时间对产物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ε-CL/SCB用量比为26:1 mmol/g、DMAP/ε-CL用量比为1:1mol/mol、球磨时间为5 h时可得到接枝率为85.1%、接枝效率为95.7%的SCB-g-PCL样品。XRD研究表明,改性后样品结晶度有明显降低,聚己内酯(PCL)侧链没有形成新的结晶结构。热分析研究表明,改性后的SCB样品热稳定性有所提高,但仍低于纯P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