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电解质和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linxion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既往部分研究表明,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血清钠、镁和钙的水平和患者不良预后及死亡相关,但仍存在争议。而血清钾、磷和氯是否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仍未阐明。我们的课题探讨了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基线各种血清电解质(钠、氯、磷、钙、镁、钾)和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连续入组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在苏州地区22家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临床及血液检查(包括血清电解质)指标,记录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事件及死亡时间。根据患者基线血清镁、磷、钙及钾水平的四分位间距将患者分为四组,根据基线血清钠和氯水平将患者分为低钠血症及正常血钠两组,低氯血症及正常血氯两组。应用Kaplan-Meier曲线及Log-rank test比较各组之间死亡的差别,同时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风险模型分析各种电解质和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的相关性。应用ROC曲线及C-statistic比较各种电解质对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预测的优劣。结果(1)共纳入345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平均年龄68.5±12.9岁,男性1993(57.8%)人,基线NIHSS评分4.0(2.0–7.0),124(3.6%)例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全因死亡。(2)345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2485例患者在入院24小时内完成血清镁检测纳入研究。根据基线血清镁水平的四分位间距,将患者分为Q1(<0.82 mmol/L),Q2(0.82–0.89 mmol/L),Q3(0.89–0.98 mmol/L),和Q4(≥0.98 mmol/L)四组。四组患者住院期间的死亡率从Q1-Q4分别为7.7%,2.8%,1.9%,3.0%,Kaplan-Meier曲线提示各组之间死亡存在显著差异(log-rank P<0.001)。在调整年龄、性别、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score,NIHSS)评分等混杂因素后,与血清镁最高分位组(Q4)相比,血清镁最低分位组(Q1)住院期间死亡风险增加2.03倍(hazard ratio[HR]2.03,95%confidence interval[CI]:1.11–3.70;P-trend=0.014),敏感性及亚组分析均证实低血清镁和高住院期间死亡的相关性。(3)3288例患者在入院24小时内完成血清钙检测纳入研究。根据血清钙水平的四分位间距,将患者分为Q1(<2.11 mmol/L),Q2(2.11–2.21 mmol/L),Q3(2.21–2.31mmol/L),和Q4(≥2.31 mmol/L)四组。Q1-Q4组的住院期间死亡率分别为3.9%,3.9%,3.4%和2.8%,各组之间死亡比较无显著差异(log-rank P=0.663)。在调整混杂因素后,血清钙最低分位组与最高分位组相比,住院期间死亡无显著差别(HR 0.95,95%CI:0.54–1.69;P-trend=0.986)。(4)3314例患者在入院24小时内完成血清钠和氯检测纳入研究。根据血清氯水平将患者分为低氯血症(血清氯<98 mmol/L)和正常氯(血清氯≥98 mmol/L)两组;根据血清钠水平将患者分为低钠血症(血清钠<135 mmol/L)和正常钠(血清氯≥135 mmol/L)两组。低氯血症和正常氯两组住院期间死亡率分别为9.3%及3.1%,两组之间死亡存在显著差异(log-rank P<0.001)。在调整混杂因素后,与正常氯患者相比,低氯血症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增加2.43倍(HR 2.43,95%CI:1.41–4.19;P-value=0.001),在敏感性及亚组分析中,低氯血症和住院期间死亡显著相关的趋势仍然存在。低钠血症和正常钠两组住院期间死亡率分别为7.7%及3.4%,两组之间比较存在差异(log-rank P=0.030)。而在调整混杂因素后,与正常血钠相比,低钠血症和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并不相关(HR 1.05,95%CI:0.50–2.21;P-value=0.905)。(5)3333例患者在入院24小时内完成血清钾检测纳入研究。根据血清钾水平的四分位间距,将患者分为Q1(<3.59 mmol/L),Q2(3.59–3.85 mmol/L),Q3(3.85–4.11mmol/L),和Q4(≥4.11 mmol/L)四组,Q1-Q4的住院期间死亡率分别为4.2%,2.4%,3.3%,4.4%,四组之间死亡无显著差异(log-rank P=0.113),在调整混杂因素后,与第二分位组相比(Q2)相比,血清钾最低(Q1)(HR 1.20,95%CI:0.67–2.14)及最高组(Q4)(HR 1.10,95%CI:0.61–1.97)和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均不相关。(6)3034例患者在入院24小时内完成血清磷检测纳入研究。根据血清磷水平的四分位间距,将患者分为Q1(<0.94 mmol/L),Q2(0.94–1.08 mmol/L),Q3(1.08–1.21mmol/L),和Q4(≥1.21 mmol/L)四组,从Q1-Q4的住院期间死亡率分别为5.1%,4.0%,2.1%和3.7%,四组之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log-rank P=0.021);在调整混杂因素后,与第三分位组相比(Q3)相比,血清磷最低(Q1)组和患者住院期间死亡显著相关(HR 2.00,95%CI:1.10–3.63),而最高组(Q4)(HR 1.70,95%CI:0.91–3.15)和患者住院期间死亡有相关的趋势。(7)ROC曲线提示血清镁(areas under curve[AUC]=0.623,P<0.001)、血清氯(AUC=0.604,P=0.001)及血清钠(AUC=0.580,P=0.010)和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密切相关,其中血清镁对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预测作用最大。结论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基线血清镁、氯及磷和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密切相关。基线低血清镁、低氯血症和高住院期间死亡相关。血清磷和住院期间死亡呈U型关系,低血清磷和高住院期间死亡相关。血清钾、钙、钠和住院期间死亡不相关。各种电解质之间比较,血清镁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预测作用最大,其次是血清氯。
其他文献
黄建华海关总署政策法规司知识产权处干部,二级关务督办黄建华在海关总署主要负责受理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备案、组织全国海关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代表总署参与知识产权边
期刊
<正>职业技术类院校服装专业的学生,设计出的作品尽管主题还不够鲜明,手法还很稚嫩,效果也不是太尽如人意,但是他们能够跟进市场潮流,深入研究牛仔面料的特性和特点,发挥他们
<正> 1 花鹿茸的形状特征1.1 梅花鹿正茬二杠茸 主杠(大挺)和眉枝(门庄)相称,主杠长约14~20cm,锯口直径 3.3cm,比度适宜,主杠和眉枝圆而周正,形状美观,生成自然,其鹿皮比较厚,
<正>新生儿因早产、出生体质量低等因素,及危重新生儿和外科术后新生儿因自身吸吮功能及胃肠功能低下,无法通过胃肠道途径补充新生儿所需营养[1],因此临床需要通过建立静脉通
不同的时代,人们的音乐审美会呈现不同的特征。在当代,随着传媒技术的变革,大众的音乐审美观正发生着一系列变化。文章通过对当代大众音乐文化的观察与研究,试图归纳在当代大
目的探讨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皮损处T淋巴细胞和血清中IL-4细胞因子的改变及其作用。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法进行T细胞亚群数量分布的检测,通过Elisa法检测IL-4的表达变化。分别对
当前,糖尿病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由于临床治疗药物常伴有明显的副作用,寻找天然产物作为安全无毒的降血糖保健食品成为了研究热点。蜜环菌是药
阐述了静电放电产生原因及对弹药装备的危害形式,介绍了几种可用于弹药包装的防静电材料,分析了静电防护的基本原理,着重介绍了防静电材料在弹药包装设计上的应用和应注意的
本文针对“环境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特点,简析了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的重要作用,并从教学内容的优化、教材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设计等方面对提高“环境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提
中国和美国都是航天大国,都注重航天报道。但中关两国在载人航天报道议程设置上有相似的地方,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一个重视讲政治,一个重视讲故事;一个重视结果,一个重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