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异志》是中晚唐重要的志怪传奇集①,也是志怪向传奇演变的标志性作品之一。古代学者对此书艺术评价甚高,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中曾指出“今刻本才十事,起《敬元颖》终《马侍中》,余读之,词颇雅驯,盖亦晚唐稍能文者,视牛氏《玄怪》等录觉胜之”。清朝《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纂者认为此书“叙述雅赡,而所录诗歌颇工致,视他小说为胜”。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此集的研究尚不充分:作者问题的认定目前学界仍有争议;作品的版本著录与流传情况尚无深入探讨;作品题材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研究还未全面展开。对于一部内容和艺术都颇具特色的小说集来说,研究还不够深入而细致。本文力图对《博异志》做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在中晚唐小说史上给它以合理定位。文章主要分为如下部分:第一章对《博异志》作者问题试图作深入系统的阐述与考证。在史料相对缺乏、没有直接证据证明作者究竟为谁的情况下,笔者从文本中找出内证,从而为作者是郑还古说提供依据。第二章对《博异志》的素材来源做细致梳理。此书题材来源广泛,较少借鉴其他小说的题材本事,自创色彩较为浓厚。同时从版本著录和作品流传两个角度对小说集的流传情况作探讨。本书如《李黄》篇对后世戏曲小说产生深远影响。第三章对《博异志》的题材内容作细致分类,并就作品的主题意蕴作深入剖析。对作品的由志怪向传奇转移的艺术特色做进一步阐发。《博异志》从内容倾向、创作意图与表现手法上不同于以往的志怪作品。由志怪向传奇的演变也正是作品的艺术价值所在。第四章对《博异志》所体现的中晚唐文化与社会心理作集中阐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晚唐特定的时代背景来考查郑还古创作《博异志》的文人末世心理。作者置身于这样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环境中,不得不对之有所感有所思,在小说中流露出矛盾而复杂的心理:作为儒家学说的坚定奉行者,作者对现实政治和人生伦理格外关注。同时像许多无力改变现状的知识分子一样,作者不得不寄情于佛道二教,以此来求得心态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