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许多教师在语文教学改革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但遗憾的是,这似乎并没有让语文教学彻底走出尴尬的境地,归其原因,是由于长期以来,深受理性工具观影响的语文教学观念并没有发生质的转变,导致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好比是“新瓶装旧酒”:知识性问题仍然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逻辑分析的讲解方式仍然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一篇完整的课文通常被分解为一个个支离破碎的语言片段,本应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过程也被异化为知识技能的机械训练。在这样一种根深蒂固的理性工具观下,语文所拥有的诗意天地被“祛魅”了,语文教学所特有的意义家园被遮蔽了,学生的生命存在与语文意义世界之间发生了严重断裂,他们找不见了情感与心灵的皈依,找不到精神与灵魂得以栖居的家园,从而沦落为“异乡人”,游离于“无家可归”的状态……对此,本论题提出了在语文教学中重建意义生成观的理念。这是针对以往语文教学将语文仅仅当作工具来对待,从而否定了教学过程中意义生成的丰富性、多元性和动态性的态度和倾向而言的,是对理性主义工具观的一次颠覆和重建。本论题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展开述论:第一部分:语文教学意义生成观的阐释。本部分重点讨论了意义、意义生成观、语文教学意义生成观这三个概念的具体内涵,指出了语文教学意义生成观强调意义在语义层面、文化层面、存在层面的总体生成,最后讨论了本论题的研究价值所在。第二部分:语文教学意义生成观的反思与选择。在这里,我们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工具观、理性观、认识观所暴露的弊端进行了反思,辩证地批判了以往语文教学过程中以知识性问题作为教学主要内容,以逻辑肢解的讲解方式作为课堂主旋律所造成的对语文多彩意义世界的遮蔽,从而重建了语文教学的本体观、诗性观和体验观。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汉语言符号构筑而成的意义世界本是一个意蕴丰繁的天地,意义的生成是在主体情感的触动、心灵的激荡、生命的体验过程中触发的,因此,语文教学应是一个引发意义无限生成的动态建构过程。第三部分:语文教学意义生成观的多维透视。意义问题本是中西语言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将语言哲学中关于意义的诸多形而上之思引入语文教育的理论研究领域,从而用以指导语文教学形而下的实践操作,可以说是本论题研究的一大创新与开拓之处。这部分内容也是本篇讨论的重点,笔者将文化语言哲学、解释学语言哲学、存在主义语言哲学中关于意义的观点贯穿在语文教学意义生成的问题中进行论述,着重阐释了世界、文化、生命与意义之间圆融一体的存在的关系,指出语言符号的意义应该在学生亲近语言的文化活动中,在对语言进行具体的实践和运用的过程中,以及教学主体对生命充分尊重和唤醒的前提下得以阐发和生成。第四部分:语文教学意义生成观的践行。本部分对上述语文教学意义生成观进行了进一步的总结和论述,建设性地提出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意义生成观的一些具体操作:亲近语言的对话是引发意义生成的极好方式;官能全纳的意象思维能够使平面的语言符号幻化为多向度的意象空间,引发主体对符号意义的想象和联想;此外,语文教学中意义的生成还离不开整体参照的语境体验和触类旁通的语文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