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小麦条锈菌的越夏调查及生理小种组成研究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rr_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条锈病是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s triiformis West.)侵染引起的气传叶部病害,是我国和贵州省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通过连续2年对贵州省境内小麦条锈菌越夏调查及生理小种组成进行研究,调查其越夏及分析其生理小种组成及发生频率,发现了小麦条锈菌在贵州的一些越夏地点及2个流行优势生理小种,具体表述如下:1、2006年11月-2007年5月贵州小麦条锈菌由5个生理小种组成:条中32号、条中31号、条中30号、条中29号、水源14。其中条中31号出现频率为37.5%、条中32号出现频率为27.8%、水源14出现频率为15.3%、条中30号出现频率为9.7%。本年度中,条中31号生理小种是贵州省境内小麦条锈菌生物多样性的优势种群,是引发本年度贵州省小麦条锈病的流行生理小种。2007年11月-2008年5月贵州小麦条锈菌由4个生理小种组成:条中32号、条中31号、条中29号、水源14。其中条中32号出现频率为55.1%、条中31号出现频率为32.1%、水源14出现频率为8.97%、条中29号出现频率为3.85%。本年度中,条中32号成为贵州省境内小麦条锈菌生物多样性的优势种群,是引发本年度贵州省小麦条锈病的流行生理小种。贵州省境内具有较为丰富小麦条锈菌生物多样性。2、贵州各地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出现频率以水源14、条中29号与条中30号消长的变化最大。06年11月-07年5月贵州省生理小种包括条中32号、条中31号、条中30号、条中29号和水源14。条中30号出现频率为9.70%:在07年11月-08年5月的监测中贵州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包括条中32号、条中31号、条中29号和水源14;条中30号生理小种未出现。说明条中32号、条中31号、条中29号和水源14是近年来引发贵州省小麦条锈病的生理小种;条中31号生理小种出现频率为37.5%,在06年11月-07年5月贵州省生理小种中出现频率最高,为本年度小麦条锈病流行的优势生理小种。条中32号生理小种的出现频率,在2个年度间(06年11月-07年5月、07年11月-08年5月),从27.8%,发展到55.1%,呈逐年迅速上升趋势,成为07年11月-08年5月贵州省小麦条锈菌群体多样性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优势种群,是引发贵州省小麦条锈病的流行小种。3、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中以条中32号、条中31号分布最为广泛;两个生理小种广泛分布于贵州各个小麦条锈菌的标样采集地,是贵州省最主要的流行生理小种。贵州省各小麦栽培地区,小麦条锈菌群体生物多样性的结构组成及其出现的频率有所不同。
其他文献
球腐病是在包菜上发生的一种重要病害,能引起整个包菜叶球的腐烂,严重影响包菜的产量与品质。该病多年来由于流行范围不广,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大,一直未引起研究者对此病的关注
摘 要:针对银行竞争日益加剧,传统的客户管理方式日益难以满足客户需求的现状,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的k-means聚类算法的客户细分方法,该方法针对k-means聚类算法易受噪声点干扰、对初始的中心点非常敏感、无法确定聚类个数的不足,通过剔除低密度数据点的方法去除噪声点,并结合数据点的密度和相对距离,选取间隔较远的高密度数据点作为初始化中心点,最后通过改进的silhouette评价指标确定聚类个数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