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各种原因导致的拇指缺损对手部功能影响大、致残率高,对患者身体和心理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拇指再造方法主要有足二趾或踇甲瓣游离移植等。但这些方法常常需要牺牲供区的足趾,对足部损伤大,而且再造后的拇指外形和功能也难以完全满足患者的要求。目前国内外关于拇指再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拇指再造方法上,对于足部供区的修复研究较少。本项目对完善再造拇指外形及功能、减少患者足部供区残疾程度、减轻患者生理和心理负担等方面有巨大地推动作用。目的:本课题采用对5具尸体进行双侧旋髂浅动脉解剖研究,计算并统计出旋髂浅动脉穿支的入皮点与发出点的距离、穿支数量、旋髂浅动脉位置、血管变异等数据。临床上,采用一种方法来再造拇指同时修复供区足趾创面,这种方法是应用游离踇趾甲皮瓣包裹游离髂骨块再造拇指,同时采用与髂骨切取同一部位的游离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踇趾供区的皮肤缺损。通过对共20例临床病例的治疗结果进行评价和随访,总结再造拇指的功能情况以及足部功能影响情况,总结该术式的优缺点,为该术式的推广应用提供临床支持,为拇指再造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法:解剖学研究选用5具尸体的10侧髂腰部标本,以红色乳胶灌注后,采用显微器械对髂腰部进行逐层解剖,暴露旋髂浅动脉,并确定其穿支入皮点,计算穿支数量、旋髂浅动脉位置、管径等,对该血管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临床上从2013年11月开始,对20例拇指缺损患者,采用游离的同侧踇趾甲皮瓣加同侧游离的髂骨条进行再造,供区踇趾皮肤缺损采用游离的同侧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修复,腹部供区直接缝合。术后对再造拇指及供区足部皮瓣的外观、感觉、功能进行随访。结果:旋髂浅动脉起源于腹股沟韧带下方约2.5cm处的股动脉,其伴行静脉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约2.5cm处起于股动脉的伴行静脉,在股动脉外侧约1.5cm处分为浅、深两支。浅支随即穿出深筋膜向髂前上棘走行,在距离发出点5cm处发出第一个皮穿支,然后平均每隔2cm发出一皮穿支,共有4-5个穿支;深支继续在深筋膜下向上外方向走行,沿途发出肌支及肌穿支,于缝匠肌外缘出深筋膜,并发出皮支营养腹股沟前外侧.浅支变异大,深支通常恒定,外径较粗,其终末支经股前外侧皮神经下方至髂前上棘区域,发出皮支营养髂前上棘周围皮肤,同时发出骨膜支营养髂嵴前区。临床上20例再造拇指顺利成活,皮瓣有2例出现动脉危象,2例出现静脉危象,经探查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10个月,再造拇指外观良好,感觉恢复S3+,两点辨别觉6-8mm,拇指对掌对指功能良好,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部功能评定标准:优15例,良5例,优良率100%,供区踇趾皮瓣色泽、质地较满意,但略显臃肿,不影响行走及跑步,有4例患者进行了皮瓣修整,外观更加良好,腹部只存留一线性疤痕,无明显不适。结论:旋髂浅动脉有恒定的皮穿支,而且穿支管径足够粗大能用于显微吻合。用游离的同侧踇趾甲皮瓣加游离的同侧髂骨条再造拇指缺损,游离同侧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供区皮肤缺损,再造拇指外观功能良好,保留了供区踇趾长度,不影响行走与跑步,而且腹部只残留一线性疤痕,损伤小,是一种理想的临床修复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