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氨法脱除燃煤电厂烟气中二氧化碳的实验研究

来源 :清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dan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减缓由温室气体人为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在“后京都”时代,开展燃煤电厂CO2捕获方法的研究十分必要。其中,以化学吸收法脱除燃烧后烟气中CO2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初步研究表明,与一乙醇胺法相比,氨法具有一定优势,已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考虑到电厂巨大的CO2排放量,将脱碳吸收剂进行再生、循环利用更为可行,但目前相关研究报道较少。本文利用自行设计的常压下半连续吸收与解吸实验系统,对再生氨法脱碳过程开展详细而深入的研究。从物质传递与化学反应动力学的角度,对CO2吸收与解吸过程进行分析,并围绕影响CO2脱除效率与解吸比例的因素展开研究。实验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氨水脱碳过程因吸收液CO2担载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三个区域,其中,低于0.2 molCO2/molNH3为扩散控制区,高于0.8 molCO2/molNH3为反应动力学控制区,其间为过渡区。在实验条件下,氨对CO2的吸收能力为0.71 molCO2/molNH3,平均脱碳效率可高于90%。在加热不同氨浓度吸收液解吸CO2的过程中,CO2解吸比例随加热温度和溶液浓度的提高而增大,但增长趋势略有差异。在6090℃间,碳酸氢铵溶液受热分解为二次反应,速率常数k=4.4×1013exp(-13541/T)。通常,低浓度氨吸收剂再生后的CO2担载程度高于0.4 molCO2/molNH3;而加热高浓度氨吸收液,在保持氨浓度不变的循环中,再生吸收剂的CO2担载程度可低于0.2 molCO2/molNH3。综合考虑吸收与解吸效率,选取常压下再生氨法循环参数。以7.25 mol/L氨水为初始吸收剂,将吸收液CO2担载程度控制在0.450.55 molCO2/molNH3,实现高于90%的脱碳效率;再生温度87.5℃,效率约为80%;将解吸气中NH3回收使再生吸收剂的CO2担载程度低于0.2 molCO2/molNH3,循环利用。通过对300MW燃煤电厂再生氨法脱碳系统的模拟,估算其初投资约为电厂的32.1%、再生热耗为1.67 GJ/tCO2。若以抽取电厂循环蒸汽和利用其输出电量来满足脱碳系统能耗,将引起电厂输出电量下降约16%。以上研究表明氨法优于MEA法,具有经济可行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通过对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以及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进行分析,简要阐明手指触键、踏板使用等技术因素在钢琴伴奏中的使用.
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赋予高师的职责.作为素质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实践者,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高师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基础教育的师资,通过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导出一个简单实用且精度高的单摆运动周期近似公式.
利用三维软件Pro-E对剑杆织机机架进行三维实体建模,通过计算机接口技术将模型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进行模态分析,找出机架结构的动力学缺陷。选择机架的固有频率为研究对
【摘 要】支架式教学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蕴含着哲学、教育学及心理学的思想,这一系列重要的观点改变了传统的政治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和新型人才的需求。本文分析了支架式模式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对策。  【关键字】支架式教学 高中政治 对策  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目前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模式己经不能适应时代和国家的发展,也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新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肥料又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肥料在农业生产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基础教育的地理教学中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从培养训练学生综合素质角度,提出在教学中应导入主体介入观,以达到沟通地理知识与人类生存、经济建设、社
检验检测设备是检验员进行检验检测的重要手段.是检验检测数据科学、准确的重要保障。为了保证检验检测设备的准确、稳定、耐用.科学的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就检验检测器设
为解决传统室内定位方式定位精度低的问题,提出采用定距双球作为定位标志物,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单目视觉的室内自动运输车定位系统。由Open CV2.4.4和VS2010的平台完成了对
【摘要】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活用教学方法、营造课堂氛围、适用教学手段、精炼教学语言、精心设计问题、适时全面评价,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有效教学,努力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让学生从学习中学会学习,从尝试中学会探索,从探索中学会发现,从参与中得到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策略  新课程实施以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实施新课程教学改革。在新课改的初中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