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德性伦理的复兴及其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启示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anzhao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物质财富,马克思曾说过,近代工业革命十年以来所取得的物质财富和成果比人类工业革命前100年所取得的物质财富的总和还要多。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人类物质财富的日益增多,人类的精神财富却在日益的匮乏——尤其是人类的道德水平处于不断下滑的趋势。近代社会以来,整个世界发生了巨大的社会演变。人们对工具理性和规则伦理的过度追求与依赖,使得德性伦理在近代中西方都遭遇了失落和边缘化的境遇。而以道义论和功利主义为代表的现代伦理,在现代道德生活中却日渐面临着众多尴尬和无奈的境地,导致了大量无法解决的伦理难题和深刻的道德危机。人们对社会外在的道德规范难以自觉接受和认同,对规范的遵守也只是一种无奈的消极被动承诺。这种情况下,为了解决危机和摆脱困境,人们便开始重新审视现代的伦理生活和伦理形态,从而提出了德性伦理的复兴。
   本文首先主要从概述西方德性伦理复兴的过程入手,对西方德性伦理的复兴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对其给我们当代道德建设的启示进行了总结和概括。我们知道德性伦理在西方具有很长的历史渊源,经历了从以家庭结构和亲属关系为核心的英雄社会,到雅典时期以城邦为主体的公民社会,在城邦社会,做一个好人和做一个好公民是紧密联系的;再发展到后来,到了亚里士多德时代,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是德性伦理的创造者和集大成者,在亚里士多德时代,美德成为一个人的人生理想追求的目标和人格完美的标准。到了中世纪,以基督教为主的《圣经》教义成为最主要的道德规范。近代,功利主义和道义论占据主要的地位,德性伦理被边缘化;到20世纪晚期,德性伦理才在西方重新兴起。1981年麦金泰尔的《德性之后》出版之后,被认为是德性伦理复兴的一个契机。此书以亚里士多德的传统德性伦理为基础,批判现代西方社会的规范伦理学,以重建德性伦理,树立德性伦理的主导地位为其主要目标。麦金太尔把德性界定为:“德性是一种获取性的人类品质,拥有和践行它,是我们能够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而缺乏它,就使我们无从获得这些利益。”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过度的追求外在利益,而忽略了内在利益的获取。导致的结果是,我只注重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而忽略了人的德性品质的培养。一般认为,德性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是两种相互对立的伦理学研究学派,而实际上,德性伦理并不完全排斥规范伦理,二者分属于不同的伦理学研究径路。事实上,德性和规范是我们现实人性的不同层次需求罢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道德层次水平上,我们需要不同的道德评价体系。当代美德伦理的出现也体现了当代人对于超越自身的更高的道德诉求。因而,人的道德生活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道德需求结构的综合系统。
   最后,本文从汲取西方德性伦理复兴的历史经验总结和教训,立足于我们国家的实际,从我们现实的道德状况出发,在我们依法治国的今天,如何培养公民的道德素养,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准,如何利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来构建中国特色的伦理道德体系。从而实现人们具有德性品质的美好生活。
其他文献
本文采取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研究进路,将湛甘泉置身于儒学大传统的整体背景之中,在鸟瞰甘泉思想全貌、体贴其精神旨趣的基础上,以基本问题和重要话头为线索,对其思想演进、主旨的展开作历史的考察和理论的分析,并结合他所面对的主要问题及其围绕这些问题与同道之间的交流与辩难,揭示其哲学思想的意涵和特点,进而立体地豁显其哲学思想在这一传统中的地位和意义。  湛甘泉的思想存在一个动态变化和发展的过程,这一条重要的时
学位
本文通过分析《宗镜录》里的“真心”,试图把握从早期佛教到《宗镜录》时期为止,真心演变为禅宗核心内容的脉络与过程。同时,又以《宗镜录》为理论根据,显示真心的观念在禅宗的意义和价值。“真心”的观念,无论在禅宗里,还是其它宗派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真心可以视为禅宗思想的主要标志之一,作为禅宗思想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真心思想历程从原始佛教的心识不同为内涵起点而发展,到了大乘佛教时期产生了许多名称概念
学位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行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行政管理的主要特征。随着行政国家的出现,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扩大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行政自由裁量权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好就能促进公共利益的发展,反之,则会损害公共利益。行政自由裁量权是指行政主体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对作为或不作为以及如何作为进行选择的权力。行政主体是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执行主体,其在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过程中,不是完全的中立者,而是具有一定价
孝道伦理是在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和宗法社会基础上形成的,用以调整以父子关系为核心的家庭成员关系的一整套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孝道伦理包括孝的观念、孝的行为以及关于孝的理论、制度、人文习俗和文化成果等方面的内容。传统孝道伦理历经先秦、汉魏晋隋唐、宋明各朝代的演变,走过了产生、形成、成熟、逐步完善到变异的渐进过程。由于传统农耕经济生产方式、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结构、森严的父权制度的存在,加之统治阶级的力推,以
学位
观察与理论的关系问题,是科学哲学的一个基础问题,对于其他很多的哲学理论和思潮有重大的影响。对逻辑实证主义以及许多关于科学方法论、科学客观性及科学合理性的常识理解而言,理论与观察的严格二分是一个基本的出发点。汉森和库恩对这样的一种二分法提出了严厉的挑战,这个学说主张所有的观察都免不了渗透理论,因此如果观察者有不同的理论,就有可能把相同的经验刺激看成完全不同的映像。哈金等新实验主义者从另一个角度质疑汉
学位
“人的使命”问题是德国启蒙运动后期广为讨论的话题,这些讨论对当时各派哲学思想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作为启蒙时代伟大的思想家,康德的哲学思想不可避免受到这场讨论的影响。康德对“人的使命”问题的论述相对分散,长期以来不为学界重视。本篇论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康德文本中“人的使命”问题的论述,分析康德“人的使命”观念,并试图在康德哲学思想框架内,阐释“人的使命”的形成及其意义。  本文首先将回顾康德时代
学位
弗雷格的逻辑主义就是将算术还原到逻辑,用逻辑概念定义算术概念,用逻辑定理证明算术定理,最终证明算术系统是逻辑的、分析的,其中基本规律V和休谟原则发挥着关键作用。但随着罗素悖论的发现,弗雷格最终沮丧地放弃了他的主张并承认他的逻辑主义纲领告以失败。  近几十年来兴起了新弗雷格主义之风,试图复兴弗雷格的逻辑主义,并积极地为弗雷格的系统寻找新出路,主要代表人物有鲍勃·黑尔(Bob Hale)、克罩斯潘·赖
学位
在知识经济日益发展的现时代,人类劳动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劳动的形式、劳动的性质到劳动的分工等等方面都呈现了新的面貌。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精神劳动在人类劳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早在19世纪就对精神生产劳动做过深刻的研究,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学界一直都比较忽视精神生产劳动理论。有的学者提出马克思主义过时一说,认为马克思主义只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不能够解释当代社会变化。也有的学者提出在马克思
学位
数学一直以来都吸引着哲学家的关注,据说柏拉图学院的入口处刻着"不懂几何者勿入"的牌匾。数学是关于一些抽象的、无穷的数学对象的知识,在现实的物理世界中,无法找寻这些对象的任何性质,但是人类却拥有数学知识,并将其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数学哲学就是要解决这些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问题。  在二十世纪的数学哲学中,结构主义占据着重要地位。结构主义者高举"数学是关于结构的科学"的旗帜,为人们揭示了一种新的研究数学哲
学位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反作用。文化生产力是指人们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消费文化产品的能力。文化生产力也具备三要素:文化生产者、文化生产要素和文化生产对象。文化不仅能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是能直接创造出物质财富。因此,研究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系统分析提出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思路和具体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