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盆地位于扬子地台西部,是南方海相油气勘探最重要的地区。震旦纪至中三叠世,以一套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纵向上构成多套完整的生储盖组合,具有较好的石油地质条件。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是四川盆地潜在的重要勘探目的层之一。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勘探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迄今已将近50年的历史。而现在的焦点逐渐正从震旦系气藏向寒武系龙王庙组气藏转移。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川中地区古隆起的构造演化和现今构造特征并简要分析与油气的关系,其研究方法是综合利用地质理论基础、钻井资料、野外资料和物探资料使研究工区达到点-线-面结合并且进行深入分析;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方法,本文对川中地区构造特征与龙王庙组油气关系有了一些新的认识:(1)川中隆起带现今位于龙泉山以东、华蓥山以西的大片侏罗系红层分布区为四川盆地内变形最弱的地区,主要表现为大型隆起背景上的平缓褶皱变形,断层不发育,地层平缓,构造走向多呈近东西向(金文正等,2012)。古生代和中生代都处于相对隆起状态。沉积盖层的总厚度只有川西和川东地区的一半。基底硬化程度高,埋藏浅。现今构造以威远、龙女寺构造为主体,主要构造线方向为北东东向。(2)在早寒武世沉积末,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沿NEE轴向,雅安-乐山呈鼻状构造,磨溪-龙女寺为一大型圈闭。从晚寒武世沉积末到志留系沉积,雅安-乐山-磨溪-龙女寺形成统一巨型鼻状隆起,磨溪-龙女寺为这一巨型鼻状隆起内相对独立的一个完整的圈闭。即在加里东运动之前,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已具规模。(3)通过平衡剖面,基于变形前后面积守恒和主要地质界面长度守恒的原理,研究3条格架大剖面,得出,川中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在寒武系-志留系沉积时期为生长背斜,志留纪末期加里东运动发生显著构造变形,核部隆升,寒武系-志留系地层被剥蚀夷平。威远构造在加里东-印支期位于乐山-龙女寺古隆起的东斜坡,喜山期隆起成为构造高点。威远构造以东筇竹寺组沉积厚度较厚,为有利的生烃区。(4)古隆起的轴线在构造演化历程中,发生了由早古生代的北西-南东向到晚古生代近东西向、到三叠纪-古近纪的北东-南西向的反时针旋转。毗邻古凹陷而长期处于古构造高部位的雅安、乐山、资阳、高石梯—磨溪—龙女寺、南充、广安一带是油气运移指向的有利部位,威远构造处于资阳古圈闭上斜坡较高的部位,自流井、盘龙场、天宫堂构造比威远构造所处古构造位置稍低。川南地区、川东地区、川北部分地区和川西北地区长期处于古构造凹陷部位。通江—开江地区一直处于相对构造高部位,也为油气运移指向的有利部位。(5)古隆起东段,包括高石梯-磨溪、龙女寺在内的安岳、武胜、南充、遂宁一带,志留纪末已形成古有气藏,加里东运动对其负面影响小,是一个古今构造叠合的长期继承性发展的富集油气区,虽经喜山期构造运动,仍然保持了正向隆起的面貌,但喜山期对这一带的改造致使油气发生再分配,是最有利的勘探区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