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帕替尼单药及联合Anti-PD-1抗体治疗结肠癌的效果及其机制研究

来源 :南京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w_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世界范围内呈现上升趋势。对于结直肠癌的治疗是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放疗、靶向治疗、介入治疗、免疫治疗等的综合治疗。但是在临床诊疗的过程中,有部分患者确诊时即为晚期,失去了手术的机会,这部分患者的治疗主要以联合化疗和靶向治疗为主。尽管化疗联合靶向治疗在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缓解期后,对药物的耐药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在结直肠癌的治疗中,我们迫切需要新的候选药物。阿帕替尼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小分子口服靶向药物,能特异性作用于VEGFR-2,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对于阿帕替尼的前期研究发现,阿帕替尼对多种肿瘤的小鼠移植瘤模型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并且正在开展的阿帕替尼的临床试验也提示我们阿帕替尼对多种肿瘤有较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尝试将阿帕替尼用于结肠癌的治疗,探究阿帕替尼对结肠癌的治疗作用。在第一章中,我们首先在细胞水平考察阿帕替尼对结肠癌细胞功能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阿帕替尼能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和迁移的能力,促进结肠癌细胞的凋亡,并能将结肠癌细胞的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随后我们构建了小鼠移植瘤模型考察阿帕替尼的治疗作用。实验结果显示给予阿帕替尼的小鼠肿瘤生长速度明显减慢,凋亡细胞的数量增加且肿瘤的血管生成受抑制。以上结果均提示阿帕替尼对结肠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在第二章中,我们发现阿帕替尼能增加结肠癌细胞及肿瘤组织中PD-L1蛋白的表达,抑制T细胞的活化及肿瘤杀伤功能。随后,我们对阿帕替尼引起PD-L1蛋白表达增多的具体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阿帕替尼通过诱导蛋白磷酸酶SHP2的降解、激活STAT1信号通路从而增加PD-L1的转录。在第三章中,我们构建了动物模型考察阿帕替尼联合Anti-PD-1抗体治疗结肠癌的效果,结果发现阿帕替尼联合Anti-PD-1抗体能明显抑制小鼠移植瘤的生长,并增加肿瘤组织中IFN-γ及GranzymeB蛋白的表达。随后细胞水平的实验提示Anti-PD-1抗体能显著逆转阿帕替尼对T细胞功能的抑制,提高抗肿瘤免疫力。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发现了阿帕替尼能通过上调PD-L1蛋白的表达抑制T细胞的功能,并揭示了阿帕替尼上调PD-L1的具体机制,最后证实了阿帕替尼和Anti-PD-1抗体联用不仅对结肠癌的抑制作用增强。本研究不仅为阿帕替尼及其联合Anti-PD-1抗体治疗结肠癌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临床上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新的候选药物及思路。
其他文献
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的体格生长情况日益受到重视,有研究表明极低出生体重儿在系统保健监测下,生后2~3年内可表现出良好的追赶生长趋势,体格生长各项指标均达到正常范围,也有资料表
传统工艺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是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桂西地区是我国“十三五”扶贫攻坚主战场和传统工艺资源聚集区,该区域包括百色、河池、崇左所辖的30个县,其中国家级贫困县占全区总数的63.0%,该区域精准扶贫成效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广西乃至国家脱贫攻坚的进展。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传统工艺振兴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
固有无序蛋白自身结构的松散性使得它可以与多种生物大分子结合,在细胞功能调节与信号传导中占据重要的角色,与许多人类重大疾病存在着密切关系,成为当前研究热点。然而由于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电子邮件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交流手段之一,与其相伴而来的垃圾邮件也在日益增长,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传统的垃圾邮件过滤技术,如“黑白名单”、
2000年2月-2003年12月,我院骨科对15例髋关节外伤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通过精心护理和有效的康复指导,收到了较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RNA定量标准品的制备方法。方法用HCV-RNA阳性扩增目的片段,产物与pGEM-T载体连接并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DH5α,经筛选和测序鉴定,阳性质粒体外转录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