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穗特色咸蛋低盐腌制控制技术研究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kevinsn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穗鸭是中国四大名鸭之一,素有“鸭乡”之称。三穗鸭蛋产品主要为皮蛋,咸蛋。三穗咸蛋目前采用传统的泥包法生产,存在蛋白过咸、蛋黄出油率不高、产品之间差异较大等问题。为了解决三穗咸鸭蛋品质存在的问题,本文以三穗特色麻鸭蛋为原料,进行咸蛋低盐腌制控制技术的研发,达到既能保证蛋黄松沙出油的品质,又降低蛋白盐含量,而且加快腌制速度的目的。首先采用在传统的高盐浓度盐水腌制方法上改进的两段式腌制方法,并探究其最佳的两段式腌制工艺。在此基础上,对腌制过程中蛋黄的理化指标变化及蛋黄凝聚机制进行分析,探究咸蛋黄凝聚和油脂渗出的机理。检测分析咸蛋腌制过程中蛋黄营养成分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并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分析对咸蛋黄风味贡献较大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最后,检测不同贮藏温度下咸蛋品质变化,并通过数学拟合和化学动力学模型对咸蛋的货架期进行预测并构建预测模型。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贵州三穗特色咸蛋腌制工艺研究第一阶段固定采用食盐浓度为25%的盐水腌制,首先通过探究第一阶段腌制时间和腌制温度对咸蛋氯化钠含量的影响,得出第一阶段最合适的腌制时间为8d,腌制温度25℃,第一阶段腌制结束后蛋白氯化钠含量可快速控制在2.30%左右,蛋黄氯化钠含量控制在0.60%左右。然后通过单因素试验结合正交试验确定第二阶段的最佳腌制条件。最终确定第二阶段腌制工艺为:第二阶段用食盐浓度10%、白酒体积分数0.7%、香辛料质量分数为0.6%的腌制液,在20℃条件下继续腌制20d。最终控制蛋白氯化钠含量控制在3.6%、蛋黄氯化钠含量1.6%以下、蛋黄出油率近70%。2.咸蛋腌制过程中理化指标变化及蛋黄凝聚机制分析(1)通过检测两段式腌制工艺腌制过程中蛋黄的理化指标变化得出:第一阶段蛋白氯化钠含量上升速率较第二阶段快,而蛋黄氯化钠含量上升速率在第二阶段较快。腌制0d到28d,蛋黄水分含量由43.23%降低至17.50%,蛋黄硬化率上升至98.72%,蛋黄指数为0.90,蛋黄由外层向中心由液体状态转变为固体凝胶状,最终缩小至球状。蛋黄出油率最终为65.60%,出油率比鲜鸭蛋黄提高了60%以上。蛋黄亮度值(L)与黄度值(b)分别由45.05和35.02下降至23.72和14.10,蛋黄最终呈现桔红色。腌制第16d时,蛋黄的硬度、胶粘性、咀嚼性、内聚性均达到最大值。随着出油率的继续升高,液体油脂在蛋黄球颗粒之间起到润滑作用,蛋黄口感松沙,蛋黄的质构特性值开始呈现下降趋势。(2)为了探究咸蛋黄凝聚机制和油脂渗出的机理,通过检测分析腌制过程中蛋黄凝聚部分的蛋白质相关指标变化得出:腌制过程中蛋黄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腌制前8d,离子键及疏水相互作用增强,氢键及二硫键减弱。α-螺旋与β-折叠的占比降低,γ-随机结构与β-转角的占比增加,蛋白质二级结构发生变化,蛋白质发生变性。Na Cl改变了低密度脂蛋白结构,蛋黄的蛋黄蛋白质-脂肪乳化体系被破坏,但并未发生聚集形成凝胶结构。腌制12d-16d,离子键强度减弱,氢键、疏水相互作用、二硫键含量增加,α-螺旋结构占比继续下降,γ-随机、β-折叠、β-转角结构占比均略有上升,蛋黄蛋白质分子发生聚集,腌制12-16d是咸蛋黄形成独特松沙口感及渗油现象出现的关键阶段,蛋白质分子的聚集有利于油脂的渗出。腌制16d到28d,此时低密度脂蛋白结构继续更新,蛋黄水分的继续流失为脂质分子聚集形成油滴提供更有利的环境,蛋黄的脱水与蛋白质凝胶的结合使蛋黄最终成为球状凝聚体。通过观察腌制过程中蛋黄凝聚部分的微观结构发现蛋黄颗粒逐渐减小、排列紧密,且之间出现交联作用,这是腌制后的咸蛋黄产生特殊的松沙感的主要原因。3.咸蛋腌制过程中蛋黄营养成分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分析(1)随着腌制的时间的延长,蛋黄水分含量不断下降,导致脂肪与蛋白质相对含量不断增加。蛋黄脂肪含量最终由33.60%上升至38.80%。未腌制的蛋黄蛋白质相对含量为14.8%,腌制28d后增加至18.2%。(2)通过检测分析腌制过程中游离氨基酸组成的变化得出:在腌制0d-28d的5个阶段中共检测出16种氨基酸,其中包括赖氨酸、苯丙氨酸、甲硫氨酸、苏氨酸、亮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7种必需氨基酸。腌制使16种游离氨基酸总量由28.52 mg/100g增加至41.78 mg/100g。腌制结束后,鲜味氨基酸、甜味氨基酸、苦味氨基酸含量均显著增加。通过对游离氨基酸组成经主成分分析得出天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赖氨酸、精氨酸对咸蛋黄滋味影响程度最大。(3)为了探究腌制过程中蛋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和关键挥发性风味成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腌制过程中咸鸭蛋黄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及含量进行检测分析得出:腌制前的蛋黄共检测出32种挥发性风味物质,腌制7d后检出35种,腌制14d后检出35种,腌制21d后检出37种,腌制28d后检出42种。其中醛类是最主要的风味物质。在整个腌制过程中醛类含量不断升高,醇类物质、酮类物质、芳香族化合物、其他类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结合风味物质相对含量和ROAV分析得出,对咸鸭蛋蛋黄的风味贡献程度较大的物质有辛醛、正庚醛、癸醛、壬醛、己醛、2-正戊基呋喃,对风味有重要修饰作用的物质有苯甲醛、反-2-辛烯醛、苯乙烯、2-壬酮、3-辛酮。正庚醛、壬醛、癸醛是提供鸭蛋黄腥味的主要风味成分。4.不同贮藏温度下咸蛋品质变化及其货架期模型构建对4℃、25℃、37℃贮藏温度条件下贮藏过程中咸蛋的感官评分及失重率、挥发性盐基氮、蛋黄红度值进行检测分析,并建立相应的货架期预测动力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在3种不同温度条件贮藏过程中,咸蛋的失重率,挥发性盐基氮逐渐上升,红度值与感官评分逐渐下降。低温条件更有利于咸蛋的贮藏,对咸蛋品质的劣化有显著延缓作用。不同贮藏温度条件下,挥发性盐基氮含量与感官评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因此选用挥发性盐基氮作为咸蛋货架期预测模型的指标,最终建立货架期模型的指前因子k0为68459.6637,活化能Ea为38229.43。通过验证货架期模型,其预测贮藏时间与实际贮藏时间相对误差均低于10%。
其他文献
兰科(Orchidaceae)是植物界中最进化、种类最丰富的类群之一,是生物保护的重要类群和探索物种分布模型的理想类群。贵州北盘江流域是西南季风与东南季风、“东湿、西干”常绿阔叶林的重要交错地带,降雨量充沛,喀斯特地质结构发育明显,过渡性、异质性与复杂性突出,是研究植物区系、揭示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与环境关系等复杂问题的理想研究基地。因此,本研究以贵州北盘江流域野生兰科植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该地
学位
兜兰属(Paphiopedilum)是兰科(Orchidaceae)中观赏价值较高、受威胁最严重、最受关注的类群之一,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旗舰”类群,受到国际社会的严格保护。该属植物花形独特、色彩绚丽,观赏价值极高,作为高档花卉被广泛栽培应用,流行于国际市场,因而各地采挖十分严重,普遍受到严重威胁甚至濒危、极危。兜兰属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及种质资源维持问题深受诸多国家和学者的关注。本研究对贵州北盘江
学位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是我国南方主要的造林树种。马尾松当年生幼苗会出现全初生叶(primary needle seedling,PNS)和全针叶(secondary needle seedling,SNS)两种变异类型,两种类型幼苗的差异在于,SNS类型的针叶在幼苗发育的初期就萌发,而PNS只有初生的条形叶。但在马尾松幼苗生长发育过程中,糖是否参与了PNS和SNS两种类型幼苗的
学位
作为森林垂直结构中的重要功能层,凋落物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文效应具有重要影响。然而,以往的研究多数重点关注凋落物层的持水蓄水能力,对于凋落物层对降雨的分配以及降水在凋落物层的运移特征研究较少,不能真正模拟森林坡面凋落物层的水文功能。因此,为了探究凋落物层持水能力与其叶片形态特征、所处坡度条件、凋落物层的分布特征以及不同混合模式的量化关系,了解凋落物层水文过程的影响机制,本研究利用浸泡法和人工模拟降雨
学位
在喀斯特地区,大量水土流失,导致坡地石漠化严重。在石漠化坡地上,土壤与岩石镶嵌分布,从其分布特征来看,主要可划分为三种典型的土岩组构:(1)地表土层连续,但土层较薄,岩石尚未露出地表,简称全埋;(2)地表土层不连续,部分基岩露出地表,简称半埋;(3)岩石直接覆盖在地表,简称覆盖。上述土岩组构影响坡地水文过程和土壤侵蚀过程。为进一步认识土岩组构对喀斯特坡地水文过程和土壤侵蚀特征的影响,本文采用人工模
学位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行业整体增长力不足、小型电商企业经营效率低下且难以发展等问题愈加凸显。所以,对我国电商企业进行合理效率评价,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国内外相关研究不是很多,并且现有对电商企业效率评价的研究中存在使用方法过于简单、未能体现行业特点、缺乏平台相关指标、结论和建议相对浅显等问题。因此,本文基于电子商务信息价值链理论,对电子商务经营过程展开研究,
学位
为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须兼顾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近年来贵州省工业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提升,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但企业在地理空间内的大量聚集,会导致污染排放的剧增,破坏生态平衡。同时,贵州省资源型产业居多,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更为严重,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环境规制的压力限制区域产业集聚发展。产业集聚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之间存在的互动作用机制能否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
学位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意味着国与国之间的沟通距离越来越小,想要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致力于科技创新。现如今产学研协同创新已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坚实基础,是我国从创新型国家迈向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然而,我国目前依旧面临投入资源浪费和产出水平不高的问题,想要以此打造科技强国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如何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值成了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首先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投入产出的指标体系,
学位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最基本的结构单元,其稳定性影响着土壤抵抗降雨和径流侵蚀的能力,被认为是评价土壤肥力状况和土壤结构好坏的重要指标。马尾松是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中群落演替的先锋树种,但马尾松人工纯林所引起的土壤退化已成为南方地区退化生态问题之一。如何通过林分改造降低马尾松人工林下土壤流失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研究表明针叶人工林补植阔叶树种能显着改善土壤衰退现象,提高土壤结构稳定性和土壤养分含量,但其
学位
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间的竞争主要体现为科技程度的竞争和管理水平的竞争,这些竞争最终体现为人才的竞争。随着世界市场越来越透明,以人才为主导的各国竞争会进一步加剧,各个国家间也在不断的调整他们的抢夺人才政策和策略,面对如此严峻的的竞争环境,企业更应该思考如何留住的人才,特别是稀缺的中高层次人才。对工作满意度的研究由来已久,但现有研究涉及的深度和广度稍显欠缺,针对中高层管理者满意度的研究更显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