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标准·方法——基于综合接驳质量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域公共空间配置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2873157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进程在我国已进入快速发展期,二、三线城市纷纷被用地紧张、城市交通拥堵、空间蔓延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所困扰。恰逢其时,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新型交通模式,凭借安全性好、运量大,速度快、绿色环保等优势,迅速成为各类规模城市解决交通、环境诸多问题的首选。而轨道交通的植入与发展也使得城市诞生了一些新空间、新现象和新问题。基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新需求,以轨道交通综合接驳为依托,以提升综合接驳质量为目的,对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域内城市公共空间进行研究,旨在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轨道交通影响域空间配置策略,以期提高城市公共空间在社会经济发展新时段的适应力。  传统的城市空间与轨道交通研究主要围绕换乘效率进行,而忽视了人作为空间使用者的重要作用。综合接驳理论即是将参与接驳活动的出行者的行为模式与接驳活动相联系,建构城市空间、人、交通的三角关系。因而以综合接驳质量为权衡的站点影响域城市公共空间与轨道交通的相互作用是具有真实性与指导作用的。研究从我国现状问题出发,通过对目前国内外轨道交通站点与城市空间设计的理论及实例的相关文献、资料、先进理论的梳理和分析,建立框架,以背景研究,基础理论分析,空间使用后评价,综合配置策略及优化反馈4部分层层推进,最终提出基于综合接驳质量的影响域公共空间配置策略方法。  值得指出的是在完成综合接驳质量与城市公共空间的相关基础理论分析后,通过对重庆4条轨道交通沿线站点的抽样调研,以影响域公共空间使用后评价作为研究方法,以量化指标的方式提出站点影响域内基于综合接驳质量的城市公共空间要素的重要性,并结合影响域公共空间特性,提出基于综合接驳质量的影响域公共空间配置的评价指标体系,以质性与量化双重方式,明确空间配置的重点。  研究成果是基于综合接驳质量的影响域公共空间配置的四大策略,即可使用的配置策略、安全性的配置策略、连贯性的配置策略以及空间活力性的配置策略。研究结论皆是以上述研究为基础,最后以重庆大坪小学周围城市公共空间改造为实例进行实践应用,实现文章框架中“实践调研—理论分析—方法提出—反馈实践”的研究循环。
其他文献
随着时代推进,建筑学向前发展,建筑教育理应顺势而变。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模式阶段后,各高校建筑学专业因其办学条件、生源状况、及培养人才层次的区别,其建筑教育呈现出不同的
冯纪忠教授作为中国现代建筑实践的代表人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创作了优秀的建筑作品一方塔园。这一作品当时对中国建筑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今天,当代中国建筑在全球化倾向下如
人类通过营造栖息与大地之上。作为建筑的基本属性之一,地域性是建筑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与一定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当下愈演愈烈的全球化对本土文化产生
在当今城市建设进程日益加快的脚步中,众多大城市如雨后春笋一夜间拔地而起,大多数城市模式缺乏个性、盲目跟风,结果并为得到大众的认同感是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甚至
流域作为人类文明的发源之地,向来是人类聚居点密集的地区。根据调查,山西现存较完好的古村镇有55处,主要分布在沁河流域、汾河流域、黄河流域两岸。村镇空间是村镇传统风貌最直
本文讨论法国新城建设背景以及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居住建设面临的问题和相应政策变化,研究其发展走向,以及未来的展望,以期对我国新城建设发展起到借鉴作用。法国新城的发展
学位
地下空间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宝贵的空间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进入一个比较快的发展时期,积极、科学、有序的发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大力开展,农村住宅建设量大大增加。在解决了有房的生存问题以后,居住的舒适性成为下一步追求。根据农宅的建造习惯,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普遍较差,室内热舒适度较低
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INTERNET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有效地组织、管理和应用古建筑图像信息对从事古建筑研究、教学等的相关人士来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
自2005年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随着大量农村新型社区被建立起来,村庄内的居住环境和村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