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体测量已用于描述多种先天性综合症的特征,可以提供定量的描述,在先天畸形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拟进行儿童颅面部的前囟、外耳、眼距以及乳距测量的横断面研究:(1)儿童及青少年外耳和眼部间距测量研究(2) 0-3岁儿童前囟发育研究(3) 0-3岁儿童乳头间距测量研究第一部分儿童及青少年外耳和眼部间距测量研究目的:了解0-18岁儿童及青少年外耳及眼部的发育。方法:2009年7月至2010年10月,横断面测量2200例足月新生儿、1月龄、3月龄、6月龄、9月龄、1岁、2岁、3岁、6岁、12岁和18岁儿童、青少年的外耳与眼距。各年龄段儿童为200名,男女各半。纳入标准:①所有婴幼儿均为足月单胎、出生体重>2500g;②健康儿童及青少年;③排除先天畸形及染色体异常。结果:①新生儿耳长为3.2cm-4.0 cm( 3.6cm),耳宽1.4cm-2cm( 1.7cm);1岁时分别为4.4cm-5.4cm( 4.9cm)和2cm-2.6cm( 2.3cm);6岁时为4.9cm-6.3cm( 5.7cm)和2.0cm-2.8cm( 2.5cm);12岁时为5.0cm-6.4cm( 5.9cm)和2.0cm-2.8cm( 2.5cm);18岁时为5.2m-6.8m( 6.2cm)和2.0cm-2.8cm( 2.5cm)。②新生儿平均耳指数为49,1个月至3岁儿童耳指数平均值均为47 ,提示耳宽与耳长成比例发育;6岁后耳指数逐渐下降,18岁时耳指数均值为40,即6岁后耳宽发育成熟;③新生儿耳长<3.2cm、6月龄<4.0cm、1岁<4.4cm、3岁<4.6cm、6岁<4.9cm、12岁<5cm为小耳畸形;新生儿耳长>4.0cm、6月龄>5.1cm、1岁>5.4cm、3岁>5.6cm、6岁>6.3cm、12岁>6.4cm为大耳畸形;④新生儿平均内眦间距为2.0cm、外眦间距为6.3cm、睑裂长为2.1cm;1岁时分别为2.5cm、7.9cm及2.7cm; 6岁时为2.8cm、8.2cm、2.7cm;12岁时为2.8cm、8.3 cm、2.7cm;18岁时为2.8cm、8.4cm及2.8cm。结论:①新生儿耳长<3.2cm、6月龄<4.0cm、1岁<4.4cm、3岁<4.6cm、6岁<4.9cm、12岁<5cm为小耳畸形;新生儿耳长>4.0cm、6月龄>5.1cm、1岁>5.4cm、3岁>5.6cm、6岁>6.3cm、12岁>6.4cm为大耳畸形;②耳长、耳宽、内眦间距和外眦间距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12岁时耳长达成人耳长的95%,6岁时耳宽达成人水平;③耳长和耳宽发育存在性别差异。目的:研究儿童前囟的发育规律。方法:测量1600名0-3岁儿童的前囟。纳入标准:①婴儿均为足月(37周≤胎龄≤40周)、单胎、出生体重>2500g;②出生时无产伤窒息史;③所有儿童无颅内疾病史、无发育迟缓。结果:①新生儿前囟为0.38cm-2.56cm( 1.47cm), 1月龄时为最大前囟, 1.22cm-3.12cm ( 2.2cm) ; 12月龄时前囟约为0.37cm-1.68cm( 1.0cm),24月龄时前囟约0.19cm-0.67cm( 0.43cm)。②6月龄时3%的婴儿前囟闭合,12月龄时约26.5%儿童前囟闭合, 24月龄时约93%儿童的前囟闭合,儿童36月龄时前囟完全闭合。③各年龄组前囟无性别差异,前囟发育与体重、身长、头围发育水平无相关性。结论:①1月龄时为前囟最大值约2.2cm,1岁内逐渐减小,1岁时为1.0cm。前囟最早闭合年龄为3月龄,1岁时有1/4的儿童前囟闭合,2岁时93%的儿童前囟闭合。②前囟大小无性别差异,前囟发育与体重、身长、头围发育水平无相关性。目的:了解0-3岁儿童乳距的发育规律。方法:测量1600名0-3岁儿童的乳距,分析儿童乳距发育与体重、身长、胸围发育水平的相关性。纳入标准:①婴儿均为足月(37周≤胎龄≤40周)、单胎、出生体重>2500g;②出生时无产伤窒息史;③排除胸廓畸形及生长过程中出现慢性疾病或营养不良者。结果:①新生儿乳头间距为7.7cm-9.2cm( 8.3cm),1岁内乳距逐渐增大,1岁时较出生时增加约3.0cm,为10.3cm-12.1cm( 11.2cm),;1岁后乳头间距变化较小;②乳头间距与胸围、体重呈明显正相关;③0-3岁乳头间距指数相对恒定。结论:①与体重、胸围发育一致,0-1岁为婴儿乳头间距增长高峰期;②0-3岁儿童乳头间距与胸围平行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