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广泛收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和室内标本的鉴定,对广西岩溶洞穴植物的区系组成、特点和性质、特有现象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且对岩溶洞穴植物的群落学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最后,对广西岩溶洞穴的珍稀濒危植物进行了评估,并探讨了珍稀濒危植物的致危原因,提出了相关保护对策,确定了优先保护种类。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广西岩溶洞穴共有维管束植物101科、268属、489种(含亚种和变种,以下同),其中蕨类植物13科27属67种;被子植物88科241属422种,无裸子植物。2.在进行野外考察中发现植物新种五个:靖西小花苣苔Chiritopsis jingxiensis、靖西细筒苣苔Lagarosolen jingxiensis、罗城文采苣苔Wentsaiboea luochengensis、广西报春苣苔Primulina guangxiensis、三萼蛛毛苣苔Paraboea trisepala。3.广西岩溶洞穴蕨类植物区系中占重要地位的科有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凤尾蕨科Pteridaceae、卷柏科Selaginellaceae、铁线蕨科Adiantaceae,所含种类占广西洞穴蕨类植物总种数的55.1%。科的分布区类型以热带成分为主,占46.2%;温带分布的科只占7.7%。占重要地位的属有凤尾蕨属Pteris、卷柏属Selaginella、铁线蕨属Adiantum、鳞毛蕨属Dryopteris、铁角蕨属Asplenium、叉蕨属Tectaria,所含种类占广西洞穴蕨类植物总数的58.2%。属的分布类型以热带成分为主,合计13属,占除世界分布属总数的72.2%。可以看出,洞穴蕨类植物不管是科级水平还是属级水平都表现出明显的热带性质。4.广西岩溶洞穴种子植物以苦苣苔科Gesneriaceae、荨麻科Urticaceae、秋海棠科Begoniaceae、茜草科Rubiaceae、菊科Compositae、大戟科Euphobiaceae、桑科Moraceae、天南星科Araceae等占优势,地理成分以热带分布的科为主,合计57个,占广西洞穴种子植物除世界分布科总数的80.3%,在热带分布科中又以泛热带分布的科最多,共有47科,占广西洞穴种子植物除世界分布科总数的66.2%。属级水平以秋海棠属Begonia、唇柱苣苔属Chirita、小花苣苔属Chiritopsis、楼梯草属Elatostema、榕属Ficus、冷水花属Pilea、崖爬藤属Tetrastigma、凤仙花属Impatiens、蛛毛苣苔属Paraboea、吊石苣苔属Lysionotus、苔草属Carex、珍珠菜属Lysimachia等占优势,地理成分以热带成分为主,合计160属,占广西洞穴种子植物除世界分布总属数的72.3%,其中又以泛热带分布和热带亚洲分布为主,各有55属和52属,分别占广西洞穴种子植物除世界分布总属数的24.8%和23.5%。可以看出,洞穴种子植物在科级水平和属级水平也表现出较强的热带性质。5.广西岩溶洞穴分布中国特有属12个,即小花苣苔属Chiritopsis、朱红苣苔属Calcareoboea、细筒苣苔属Lagarosolen、单座苣苔属Metabriggsia、石山苣苔属Petrocodon、报春苣苔属Primulina、文采苣苔属Wentsaiboea、假贝母属Bolbostemma、裸蒴属Gymnotheca、异裂菊属Heteroplexis、通脱木属Tetrapanax、盾果草属Thyrocarpus;其中,单座苣苔属、文采苣苔属、异裂菊属为广西特有属。广西岩溶洞穴分布有中国特有种182种,占广西洞穴植物总种数的37.2%;其中广西特有种67种,占广西洞穴植物总种数的13.7%。特有种明显集中于苦苣苔科、秋海棠科、荨麻科、茜草科和报春花科。6.岩溶洞穴植物的群落学特点是物种组成较少,优势种明显,形成单优势种群落,或二至三种的共优种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低;生活型以地上芽植物占绝对优势。7.广西岩溶洞穴共有珍稀濒危植物25种,隶属13科、20属,全为被子植物,无蕨类和裸子植物。其中属于1987年国家环境保护局和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公布的稀有濒危植物有3种;另外还有2种属于1999年国家林业局和农业部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其余的皆属于文和群和许兆然于1993年发表的中国南部和西南部石灰岩珍稀濒危植物。同时以洞穴植物的生存现状和面临的主要威胁为基础,按照IUCN的濒危物种评估标准对洞穴植物进行评估,将洞穴植物中的一些稀有的、特有的、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的或具有药用和观赏价值的,但尚未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名单的植物种类,建议将其列入国家保护植物名录。最后分析了洞穴植物面临的威胁,提出了加强洞穴植物保护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