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电站属于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按照我国相关法规和条例,必须进行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根据对建设工程场址和场址周围的地震与地震地质环境的调查,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通过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震工程等多学科资料的综合评价和分析计算,按照工程类型、性质、重要性,科学合理地给出与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相应的地震动参数,以及场址的地震地质灾害预测结果。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场地和场地周围区域的地震活动环境评价、地震地质环境评价、断裂活动性鉴定、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地震地质灾害评价等。国家标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17741-2005)中有一条明文规定:“在覆盖区,已有资料不能确定已知主要断层的活动时代时,应选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钻探和测年等手段进行勘察。”地球物理方法正好是探测覆盖区较厚地区隐伏断裂,对断裂活动性进行鉴定的主要手段之一。核电站地震安评中需要通过地质手段对拟建厂址周区域进行断层的活动性鉴定,但由于核电站一般会选择滨海厂址的这一特殊情况,导致了传统地质手段无法直接对海域部分的断层活动性进行分析,因此需要采用物探方法中的地震勘探手段来对厂址附近范围的区域进行海上地震勘探,探明海底的地层构造并做出活动性的评价。地震勘探方法通过人工接收变化后的地震波,经数据处理后得到物探参数并且反演地下地质结构及岩性,结合地质、钻探等资料对地震剖面进行解释,从而推测断层的位置以及断层上覆地层是否有被扰动的迹象,分析出断层的活动性与危害性。本文结合漳州核电站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实例,探讨了海域地震勘探方法在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的具体应用,以此来说明物探方法对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的工程厂址选择和相关工作的重要性与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