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杰罗姆·戴维·塞林格发表于1951年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一经问世便风靡全美,并多次再版。也主要因为该小说,塞林格成了五十年代及六十年代初美国青年的“代言人”。但同时该小说也是一部颇具争议的作品,曾经成为大中学里最广为人们传读但又多次受到禁止的小说。对于这么一部作品,包括著名的评论家和不为人知的评论员都曾对它从不同角度作了评论。作为作品主角的霍尔顿·考菲尔德自然也成了人们评论的焦点。在众多的评论中,本文试图另辟途径,尝试从“回归”的角度来重新解读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生轨迹。 读完该小说,我们发现霍尔顿最常用的词之一是“虚假”。本文第二部分通过对霍尔顿周围环境及人物的仔细分析,发现无论校內还是校外,他总处在虚假的环境之中,而且这是一个虚假的成人世界、一个没有爱与温暖及被背叛的世界。尽管他是一个充满爱,渴望爱的青少年,但生活在这个虚假的世界里,他的心理世界已变得矛盾、苦闷、彷徨、孤独、绝望甚至还想到自杀。 作为一个只有十六岁的青少年,霍尔顿没有力量和他眼中的那个虚假的世界进行直接抗争。本文第三章对小说的细节信息分析后发现了霍尔顿对学校教育制度的厌恶,行为与衣着的怪异(特别是他的那顶红色猎人帽),连篇的谎言和欺骗,这些都是他的抗争的间接表现。此外,在语言的运用上除了从青少年视角的第一人称直接陈述外,从具体的数据与实例中我们发现霍尔顿大量使用了松散结构及粗俗言语,他希望通过违背常规语言及结构来表达他对这个虚假的世界的抗争。 但无论霍尔顿进行怎样的抗争,最后证明都是一种徒劳。在迷茫中,圆硕士学位论之MAS丁ER’5 THE三态他尝试了五个方向,可是没有一个方向能给予他帮助,让他走出这个虚假的世界。同时,他在寻找纯真及纯洁的爱中失败了,所有的这一切都注定了他的迷失。如何在这个虚假的世界中得到解脱或“重生”?在第四章,我们详细分析了霍尔顿向往的另一个世界的一些象征及他向往的另一个世界及理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在归纳和总结了本论文的前四部分后,在结论部分本文作者认为霍尔顿在他的人生轨迹中实际上在向往着一种含有双重意义的“回归”一一对自然的向往,一个是真实的自然世界,另一个是他幻想中的纯真的寸丝界。在这个纯真的世界中,希望通过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拯救孩子的纯真及自然界的真谛来拯救自己,从而得到庇护和解脱。渴望“回归”及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是霍尔顿人生轨迹中心路历程的一种必然,这种“回归”主题上的意义也是《麦田里的守望者》能在文坛上长期盛行的原因之一。关键词: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虚假;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