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贵州苗疆的民间祠庙信仰研究

来源 :西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往今来,人们总在不断的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或在不断的实践之中去探寻,或在僻静处独自思忖。在人们的具体生活经验与丰富的想象中,民间祠庙信仰渐渐发展。源于现实生活而盛于玄奥故事的民间祠庙信仰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关联,不论是祠庙的修建,还是对庙中神灵的崇奉,以及围绕祠庙举行的盛大活动,都同人们的社会生活关联起来。清代是中央王朝治理贵州苗疆的重要时期。雍正年间,清王朝着手经营了“不隶版图”的苗疆腹地,贵州苗疆内部的社会结构由此渐渐变化。大批的军户、移民进入苗疆地区,随着进入苗疆地区的还有各类民间祠庙信仰。中央管控区域的扩大促成了部分民间祠庙在苗疆地区的营建。移民的到来,也将属于其他地域的祠庙信仰在贵州苗疆地区得以生根发芽。对于苗疆腹地而言,清代是民间信仰融汇的肇始时期,而在汉苗社会生活、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贵州苗疆民间祠庙信仰的形式与内涵也发生了变化。民间祠庙信仰的传播与流布,也造成了苗疆内部文化区界的形成。就民间祠庙的空间分布而言,王朝经营较早的黎平、黄平、都匀、镇远等地祠庙修建较多,处于苗疆腹地的苗疆六厅祠庙修建较少。就民间祠庙信仰的时间分布而言,清代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光绪五朝祠庙修建呈上升趋势,而顺治、雍正、嘉庆、咸丰、宣统五朝则呈现下降趋势,在咸丰年间,由于贵州苗疆爆发了大规模的苗民起义运动,许多祠庙还被破坏。正是在社会活动的推动下,民间祠庙信仰才得以不断的变化,并在贵州苗疆的土地上衍生出丰富的形式。时至今日,民间祠庙信仰依旧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观察今日的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发现当下的民间祠庙信仰有着历史时期的继承,也有新时代自身的特色。本文通过查阅清至民国时期留传下的地方志与相关古籍资料,梳理出贵州苗疆地区的各类民间祠庙。就各类古籍中所记述的关于民间祠庙的信仰仪式、传说故事、社会影响、修建位置、捐修人物等内容,发掘出清代贵州苗疆民间祠庙信仰的流布与变化,并由此探讨与民间祠庙信仰相关联的生活面貌。除了通过历史文献的搜集与阅读外,对现今具有代表意义的贵州少数民族聚居区进行民间祠庙信仰的田野调查,也能捕捉到祠庙信仰的历史脉络与时代特征。民间祠庙信仰是由古及今依然留存的事物,探清其发展源流与时代特性,不仅利于我们理解古人,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明白自己。
其他文献
为更好地推动石墨烯纤维与服装等下游品牌企业的对接,由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主办、强生石墨烯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强生凯瑞石墨烯复合纤维与针织行业产业链对接会在上海召开。中
中小型河流水生态评价体系的构建对于城市发展及环境保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沧州市为研究区域,基于WPI模型在R(资源状况)、A(供水途径)、C(利用能力)、U(使用效率)、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