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对“流浪”题材的书写,中西文学一直未曾间断。就中国当代文学而言,20世纪八十年代初见端倪,进入21世纪后,对流浪的书写更是蔚然成观。不同于“50后”与“60后”作家流浪书写具有道德理想主义的光辉与民族文化之根的追寻,“70后”作家笔下的流浪书写,表征着浓郁的对个体精神境遇的思考。综观70后作家的流浪书写,就流浪的行为方式、特定人群及对世界的认知而言,流浪的基本形态有三种:一是漫游式流浪,即在都市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流浪”题材的书写,中西文学一直未曾间断。就中国当代文学而言,20世纪八十年代初见端倪,进入21世纪后,对流浪的书写更是蔚然成观。不同于“50后”与“60后”作家流浪书写具有道德理想主义的光辉与民族文化之根的追寻,“70后”作家笔下的流浪书写,表征着浓郁的对个体精神境遇的思考。综观70后作家的流浪书写,就流浪的行为方式、特定人群及对世界的认知而言,流浪的基本形态有三种:一是漫游式流浪,即在都市中漫游的孤独者;二是逃避式流浪,为摆脱某种精神困境而追寻超脱之路。三是出走式流浪,是指不满足固有生存状态,欲获得新的陌生化体验出走,谓之革故鼎新的自救。70后作家小说的流浪书写,言说的是70后一代人的生存困惑与精神漂泊。首先,表现了对心灵自由的追求,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内蕴着人生的存在之思。其次,现实的无聊、单向度,引致不少人呈露出对庸常生活的逃避,都市中产阶层人群在金钱与精神中亦不断彷徨,流浪成为了他们的出路。最后,知识分子出于对自我生存现状的焦虑,他们亦自我放逐,或陷入身份认同的迷惘,或在绝望中反抗压抑。70后作家小说的流浪书写,呈现诸多美学新质,较之从前作家对流浪的叙述更为别致。叙事时空的碎片化;以历史祛魅与奇幻化叙事的书写方式,延续了前辈作家先锋技巧;对双层叙事与多重交错的叙事主体的运用,使其叙事视角呈现出多样化色彩。70后作家的流浪书写,表征着70后这代人以其自己的视角与经验对现实社会的人文观照。其流浪书写也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在真切体会到这代人的生存经验的同时,亦能触摸到当下中国社会情境与人们的精神症候。
其他文献
本文以"3·01"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事件为例,对《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进行框架研究,并对其报道框架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人民日报》作为我国传统的主流媒体,其权威性使它
目的评估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老年住院患者潜在不适当用药(potential inappropriate medication,PIM)的发生率,考察2种PIM标准的适用性,分析PIM的影响因素。方法对解放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影响深远,其思想的核心在于明确了兴趣的意义和学校德育目的,建立了"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模式,从心理学视角分析道德教育问题,以及阐明了个体、社会和道德之
当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球化和区域化的环境问题都在不断凸显,媒体和大众也开始关注环境问题的影响。因此以普及环境知识、呼吁保护环境、培养环保意识为目的的环境类纪录
报应观念以善恶为判别标准,讲求善行得善报,恶行得恶报。基于善恶报应观,唐人进行了广泛的发挥创作,唐代报应小说的状况蔚然可观,本文拟在前辈时贤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分析
笔者以两节高中语文展示课为例,对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及不足之处作了详细的分析,并以此为突破口,切入对课堂教学的审视与追问,试图探寻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与方向。
英子儿童文学的精神世界由以下四个方面建构而成。女性作家的创作心理机制响了其童话创作的价值观念,软性审美态度以及审父意识在其创作文本中的铺陈,彰显了其女性作家对于男
<正> 甲:×老师,您班上的创作课怎么样, 有较出色的作品吗? 乙:没有。多数同学“难产”。 甲:什么原因呢? 乙:这个问题较复杂。同学们来自社会各阶层,个性差异很大。下到生活
由人民日报社和甘肃省委省政府共同主办的2017“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9月19日在敦煌举行,这是论坛连续第4年举办。各国嘉宾聚焦“一带一路”区域联动、媒体融合、文化交融
王士禛是清初康熙年间的诗坛领袖,诗歌创作引领诗坛风尚数十年。王士禛对历代诗歌的体认主要体现在其“神韵说”上,并编选唐诗选本以阐发自己的诗学宗旨。本文以《十种唐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