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三方惩罚是个体作为无关利益的第三方,即使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也要惩罚违规者的行为。它是利他惩罚的形式之一,是更为纯粹的惩罚,对维护社会规范和公平意义重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日益紧密。人们很多活动是在网络空间中进行,这也拓展了人们对违规者进行惩罚的新领地,出现了网络环境下的第三方惩罚。为了探究网络环境下个体遇到不公正事件时,匿名性和社会责任对其第三方惩罚行为的影响,本研究以郑州大学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为对象,进行实验和问卷研究。研究一使用第三方惩罚的独裁者博弈范式,以60名郑州大学在校生(男29人,女31人)为被试,初步探讨不公正情境下匿名程度对第三方惩罚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公正程度对第三方惩罚的主效应显著(F=473.62,p<0.001);匿名性与不公正程度对第三方惩罚的交互效应显著(F=2.51,p<0.05);低不公平程度下,高低匿名条件下的第三方惩罚差异不显著(F=0.162,p>0.05);高不公平程度下,高匿名条件下的第三方惩罚显著高于低匿名条件(F=4.53,p<0.05)。研究二使用感知匿名性问卷、社会责任问卷,自编网络不公正事件转发评论意愿问卷,以郑州大学704名在校生为对象,进一步探究网络环境下感知匿名性和社会责任感对网络第三方惩罚的影响。结果显示:感知匿名性与网络不公正事件转发评论意愿显著正相关(r=0.08,p<0.05);感知匿名性显著正向预测转发评论意愿(β=0.08,t=2.08,p<0.05);社会责任调节了感知匿名性对转发评论意愿的影响(β=-0.10,t=-2.54,p<0.05);低社会责任组,个体转发评论意愿随着感知匿名性的增大而增大(simple slope=0.18,t=3.28,p<0.01);高社会责任组,个体感知匿名性对转发评论意愿的预测不显著(simple slope=-0.02,t=-0.40,p>0.05)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高不公正情境下,个体在高匿名条件下的第三方惩罚力度高于低匿名条件下,而在低不公正情境下二者没有差异。(2)感知匿名性正向影响网络第三方惩罚。(3)社会责任调节了感知匿名性对网络第三方惩罚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对于低社会责任感的个体来说,感知到的网络匿名性越高,其第三方惩罚越高;而对于高社会责任感的个体来说,感知网络匿名性对其第三方惩罚行为没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