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小学课堂话语的特点之一表现在语言运用的人称关系上,其典型方式就是用“老师”来代替“我”,即在课堂之外用“我”第一人称表现自我的教师,在踏进教室的时候,却用“老师”来表现自己,把第一人称转换成了第三人称。这种用“老师”来代替“我”的教师课堂话语即为“老师说”话体。那么,这种“老师说”话体有何表现形态?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老师说”话体的流行?“老师说”话体到底意味着什么?如何辨证地看待“老师说”话体?通过深入小学课堂进行观察,“老师说”话体至少呈现为三种类型:习惯式、权威式和关爱式。“老师说”话体产生的原因既有传统因素的渗透,又跟我国当前教育制度有关,同时也离不开教师个人的原因。具体而言,尊师重教的传统权威为“老师说”话体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当前的考试制度是“老师说”话体产生的外部因素,教师个人所持有的知识观和教师所经历的传统教育是“老师说”话体产生的内在原因。从课堂语言的功能上看,教师的话语主要具有三种功能:“命题功能”、“社会功能”和“表达功能”。在“命题功能”上,教师的话语使得教师的发言和评价权威化,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和话语都是非主体化和非人称化的,教师成为课程话语的代言者;在“社会功能”上,课堂中的“我和你”的关系同化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获得了控制关系,教师在这种制度性的师生关系中行使着自己的权力话语,使学生处于从属地位;在“表达功能”领域,丧失了第一人称的教师,丧失了“我”的主格,也就丢失了自我的人生经验、情感体验,隐匿了教师个体的话语。因此,“老师说”话体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有时候,“老师说”话体传达关爱;有时候,“老师说”话体却遏制了学生的主体性,使教师迷失自我,造成了制度性的人际关系。如此看来,对于“老师说”话体而言,教师要增强自我意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转变教师角色,开展对话教学,建立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避免权威式“老师说”话体,发扬关爱式“老师说”话体,对“老师说”话体进行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