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澄之《庄屈合诂》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钱澄之《庄屈合诂》为研究对象。钱澄之学识宏博,著作丰富,以诗文经史名世,身历明清易代之变,入清后隐居不仕,著述明志,作为遗民学者,其作品和思想极具代表性。《庄屈合诂》是钱澄之晚年的作品,该书将庄屈作品合二为一,加以阐释,在庄屈研究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本论文在前人部分研究的基础上,将钱澄之放在整个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及文化视野中,通过考察其生平经历、思想变化、学术创作,对他的文学理论、学术价值作出尽可能客观、公正、系统的评价,以期重新审视其在明清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学术贡献。本文主要分五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所处时代背景。第二章重点论述《庄屈合诂》的成书、版本、体例及独特诂法。第三章主要是对《庄子诂》的文本分析。《庄子诂》只诂内七篇,篇幅较少,以《庄》继《易》的创作主旨及以儒会庄的思想倾向是《庄子诂》最显著的特点。第四章重点分析《屈子诂》。其中以《骚》继《诗》是屈诂的出发点。同时,对屈原作品中历来聚讼不已的问题,如《离骚》求女,《离骚》、《天问》文无次序,女媭身份等问题,均能有独到相对合理的解释。第五章阐述“庄屈无二道”的庄骚融通思想。这一思想是庄屈作品合诂的思想基础,作者认为庄屈二者皆是性情深至之人,因所处“时”之不同,而作出不同的终极选择,但其内在的思想本质是一致的,钱澄之试图抛开庄屈二者外在的差异,强调其内在精神本质的一致性,以达到庄屈思想的融汇贯通。而这种会通是和特定的时代背景及学术思潮分不开的,它曲折地反映出易代之际的遗民对生存出处问题的思索和解答,究其根本无非是欲取屈子之忠与庄子之生为他们的生存寻求理论依据,以此安顿身心。同时,这一思想也揭示出千百年来文人思想中儒道交融互补的处世心态,激发了后世学者对庄骚接受史的关注和探讨。这也是“庄屈无二道”理论的独特价值之所在。
其他文献
战争文化心理是在 2 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积淀 ,是中国历史发展之必然 ,即战争观念、战争意识占据文化心理的主导位置 ,从而使战争特征超越其他文化心理特征而
文中针对城市建筑规划理念陈旧、缺乏个性、缺乏系统性以及过度重视新城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城市建筑规划要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城市建筑规划要突出城市的"个性"、
汉语中含有“对不起”的礼貌语在动态的言语活动中,在有些场合其字面意义已经淡化,重要的是它们在不同的言语交际中的各种功能。交际者要想实现恰当的表达和准确的理解,需要
克里斯托弗·马洛笔下的浮士德具有一种近乎哈姆雷特式的自省精神。在异教学识与宗教虔敬之间,黑色和白色魔法之间,浮士德做出了一系列艰难的抉择。《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以极
随着注水开发进入特高含水阶段,剩余油分布形态及大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微观孔隙结构中的剩余油如何移动,移动动力条件是什么,水驱油效率如何发生变化等问题已经成为特高含水
介绍了水生动物营养免疫学的涵义、研究的必要性、营养素对水生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并作了前景展望。
伊通盆地为郯庐断裂带北延至吉林省境内的狭长新生代断陷盆地,受郯庐断裂带构造域以及西太平洋板块构造域的共同影响,盆地经历了早期斜向伸展、中期持续走滑和后期构造反转的
招投标阶段是工程建设项目造价控制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的造价控制对于整个工程建设项目的造价管理和控制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阶段的造价控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递打破了时空障碍,云般的数据呈现在人们面前。数据可视化是一种将原本抽象纷繁复杂的信息更形象有效地传递给信息受众,并让他们轻松接受
目的:将微格教学法应用到护理学基础实训中,从护生的视角看微格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实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名研究对象由1名老师带教,授课老师采用"老师统一模拟(或看教